爱国情 奋斗者 | 连山农科所所长陈嗣建:为连山土地撒下希望的种子

读特记者 何亚南 文/图
2019-07-22 21:53
摘要

个头不高、身材健壮、皮肤黝黑,这是一位看上去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民,在连山这片土地上,到处散发着他育种的稻花香。

个头不高、身材健壮、皮肤黝黑,这是一位看上去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民,在连山这片土地上,到处散发着他育种的稻花香。

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嗣建,30年如一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功选育并通过审定10个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并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地推广种植优质水稻500多万亩,实现了增产2.5亿公斤,农民增收6.25亿元,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连山的“袁隆平”。

离开机关大楼,走进田间地头

1967年,陈嗣建出生于清远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身在田间插秧耕作的场景,成为他成长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回忆道,那个年代的粮食十分紧缺,稻米不够吃,都要参杂一些红薯之类的粮食才能吃饱。

“水稻生产是农民生活的根。”然而,镇上长期缺少农业技术员,缺乏技术支撑,阻碍了连山的水稻生产产量。自那时起,陈嗣建便决心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1985年他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东分校就读,毕业后分配到乡镇政府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学以致用,他放弃了进机关坐办公室的机会,主动要求调到乡镇农技站,1993年又调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农场)从事杂交水稻选种育种工作。

当时,连山的水稻亩产大多在400公斤左右,而且容易发生稻瘟病。为了增加水稻产量,陈嗣建开始研究水稻选种育种工作。从此以后,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他每天清晨准时来到田里,观察、研究水稻高产群体的生理形态、特征和动态,记录了大量科研数据。从水稻浸种、整理秧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他一直泡在田里,掌握了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一年努力,1994年,他所主持的“汕优8433”杂交水稻通过省农业厅审定,达到了每亩增产150斤的目标,该品种推广种植20多万亩,大幅提高了连山水稻的产量。

咬定研究不放松,水稻育种结硕果

看似日新月异的水稻生产研究之路,实则并非一帆风顺。

1996年,陈嗣建主持开展“博A”水稻的繁种工作遭遇台风突袭,导致大量母本和父本倒伏,结果繁种纯度仅仅97%,达不到99%的要求。两个百分点之差,意味着陈嗣建和农科所两年的心血完全白费,经济损失数十万元。“作为农科所的领头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陈嗣建坦然面对失败,从头再来。

科研攻坚路漫漫。为提高选种育种成功率,他引进日本、菲律宾等地的育种材料,丰富了种源;为改良授粉方法,他与科研人员在省农科院水稻所学习杂交技术;为了扩充农业理论知识,他参加华南农业大学自学考试,取得了毕业证书。

在旁人看来是枯燥无味的水稻杂交育种工作中,陈嗣建选择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他说,“水稻育种需要的是无限的韧性和执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风雨雷鸣,必须有人去趟,有人去付出辛劳、汗水乃至青春。”

20多年的坚守,换来果实累累。

目前,陈嗣建主持选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已有30多个,其中通过审定的有汕优8433、粤优8号、天丰优628、天优363、吉优628和吉优8号、吉田优华占、吉田优622、吉田优701等,选育出野败型三系不育系“吉田A”通过广东省鉴定,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共增加粮食产量2.5亿公斤。如今,连山农科所库存的水稻种源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0个左右,丰富到3000多个。

科研转化生产力,拓宽村民致富路

“连山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适合选育出抗性较好的水稻品种。”陈嗣建在选育优质水稻品种的同时,积极开展粮食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研究,连山超级水稻平均亩产突破了706公斤,全县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为当地粮食连年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他还牵头建立杂交水稻种子繁种基地,每年组织600多农户开展合同制种2000多亩,带动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户均增收1.6万元。

在陈嗣建的带领下,连山农科所还不断攻克水果生产技术难关,促进水果产业发展探索出一套沙田柚优质丰产生产技术,引进板栗、浙江东魁杨梅、砂糖桔等大批优质水果品种在连山推广种植。2005年,他先后完成了大肉姜、有机稻、淮山、沙田柚和甜玉米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任务,使其产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批农户受惠。

为了培养当地有志上进的农业科研人员尽快成长,近几年,陈嗣建创立了“育种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帮扶和培养青年人才,紧紧围绕自己主持承担的重点课题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活动,为连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村技术人才和农业创新人才。

“促进农业发展、让农民增收,是我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陈嗣建把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始终无怨无悔,他总是这样说:“每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果推广应用,为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作用,心里会感到特别的充实和欣慰。”

【读特新闻+】

“祖国,我想对你说”

“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种。我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育推广良种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我毕生的职业追求。”

——陈嗣建

编辑 李怡天

(作者:读特记者 何亚南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