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万众瞩目的科创板迎来了首批25家挂牌上市公司。记者通过公开资料梳理发现,这25家公司中,除了苏州华兴源创科技之外,其余24家背后均有创业投资机构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涉及61家投资机构。其中,国有机构深创投和民营机构松禾资本分别收获4家,在这一次的科创板挂牌中表现最为突出。同时,北极光创投、架桥资本、力鼎资本、启赋资本、元禾控股、中信证券旗下投资机构均收获2家首批科创板挂牌上市公司。
近日,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接受记者专访,他表示,基于人口、资金、模式的传统红利已经向人才、生态、技术等的新型红利转换,科创板的设立证明了投资硬科技的隐形价值,正逐渐显现出来。
发掘“企业家+科学家”联合体
厉伟表示,在投资逻辑中,有核心技术、能解决卡脖子难题是项目判断的必要条件之一。
光峰科技,致力于推动激光显示技术产业化。ALPD激光放映设备已经成为国内一万多家影院的选择,打破了国外企业在核心放映技术上的垄断;方邦电子,用九年的时间,坐上了电磁屏蔽膜行业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交椅;天宜上佳,是我国高铁动车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的有力推动者;虹软科技,是行业领先的智能手机视觉人工智能算法供应商。
此外,他认为创业者是有情怀的梦想家,只有心怀梦想才能忍受创业的孤独,到达别人很难企及的高度。
认定要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李屹带领光峰科技用了13年打破传统光学巨头垄断,让世界看到中国激光。苏陟在带领方邦打破日本在电磁屏蔽膜领域的垄断征程中,曾为了攻克某个涉及剥离力的技术难题,进行了数万次试验。吴佩芳用“一伙人,一件事,一辈子”的坚定信念,推动高速列车制动闸片国产替代。邓晖鼓励员工要做伟大的产品,把虹软做成一家拥有世界领先技术且能为全球客户和消费者带来真正价值的影像视觉技术公司。
厉伟告诉记者,这四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的掌舵者同样也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他们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作为这四家企业的投资人,厉伟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创始人“企业家+科学家”的特征。
“从松禾资本多年的投资经验中,我们发现具备这种特征的创始人,其创业成功的概率要高不少。”厉伟告诉记者,“项目能否成功,只靠科学家的情怀远远不够,还要有企业家的商业头脑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意识。这四家企业的负责人对市场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要么是瞄准了中国紧缺的技术现状,要么看准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掘了技术在当下及未来巨大的应用场景。”
在厉伟看来,这是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的重要区别。一些创始人身上科学家的特质太明显,往往忽视市场需求,陷入“唯技术论英雄”的情结里,很难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跑出来。
“模式创新赚钱快,仍要把弹药打在硬科技创新上”
厉伟认为,科创板的设立,向科技型企业以及专注科技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释放了积极信号,也会对整个投资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更多的PE/VC给予硬科技投资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一直以来,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创业的两大重要切入口。在人口红利、资金红利等多重因素刺激下,两者的市场追捧热度也不太一样。近年来,一些模式创新下的“造富神话”,吸引了大量投资机构进场。“这造成了对风口的过度追逐,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厉伟告诉记者。
“模式创新赚钱很快,但我依然呼吁创投机构、尤其是中国本土的创投机构,多拿一些弹药用在支持硬科技创新上。”厉伟说,“尽管硬科技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储备,投入大量的研发和时间,需要投资机构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但一旦成功,无论是财务上的回报,还是价值上的体现,对一个投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生骄傲的。”
“基于人口、资金、模式的传统红利已经向人才、生态、技术等的新型红利转换。首批25家科技企业科创板挂牌上市,拉开了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序幕。我相信,这也将推动更多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策略上的调整。”厉伟说。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