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救援体系怎么建?这场论坛划出重点!

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雍安 江清浩
2019-07-21 11:56
摘要

7月20日,第17届中国·国际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首届卫生应急产业博览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科学救援、规范培训”为主题,交流国内外医学救援领域里的新成就、新进展,并推动空中医疗急救、心肺复苏等的规范培训。大会承办方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在会上做现代医学救援发言。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承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际SOS总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社等协办。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国际著名急救医学专家李宗浩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已经成立10年,设立26个分会,涵盖医院内外、陆地、海洋、空中等各个领域,是科学、求真、务实的协会。现代救援医学论坛也已经举办了第17届,从十几年前的“形单影只”到目前的“雨后春笋”、“枝繁叶茂”,论坛以主题鲜明、学术权威、前瞻务实为依托,逐步成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享誉国内外、具有中国特色,链接全球的医学救援行业论坛。

何裕隆教授致辞

论坛承办单位——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致欢迎词时指出,当前我国应急与医学救援的形式严峻,必须建立政府、市场、公众乃至志愿者多方联动、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现代医学救援体系,推动医学救援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何裕隆教授介绍,中山七院一个很重要的定位是国家级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目前已常态化开展移动医院的培训和演练,成为深圳市3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之一;此外,医院承接了广东省第二家、深圳唯一一家“移动医院”建设项目,也是国家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医院之一,是《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南方编辑部。未来将打造响应速度快、救治能力强的医学救援队伍。

5G和人工智能成焦点,医学救援进入新时代  

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往往有环境复杂、救援难度大的特点。如何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和健康危害,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开展高效的紧急救治、疾病防控和卫生保障工作,是现代医学救援的重要任务。5G、人工智能等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应的新装备的产生为现代医学救援插上有力的翅膀。

中国工程院郑静晨院士介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救援机器人在突发事件的侦察搜救、医疗护送、手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通过无人机可以对灾害现场进行搜救,判断搜索区域是否有人,是否有生命体征;护送机器人可以对伤员进行自动搬运,可以监测生命体征甚至进行简单的医疗处理,就像是一个移动的ICU;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操作比人手还灵活、还精细,能到达人手到不了的地方,看到人眼看不见的清晰图像。未来救援机器人将向立体互联、全自动化、人机交互的方向发展,医学救援进入人类与智能机器人共同开展的新时代。

对于5G技术的影响,专家也指出,影响是巨大的,通过5G网络为千里之外的患者开展实时远程手术变成可能。四川人民医院曾俊教授分享了一例5G+航空救援的成功案例,在今年6月17日长宁地震中通过5G急救车完成对患者的远程会诊,通过5G网络将验血、心电图、B超等一系列检查结果传输回医院,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

中国工程院范维澄院士认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元社会的新一代公共安全科技,正在构建创新应急医学救援进程中开花结果、走向应用,科技、管理、文化三足鼎立支撑将编织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为韧性社会提供强大的公共安全保障。

推动急救规范培训,提高院前救治成功率

在国内,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医院外的心脏骤停,而让人震惊的是,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也只有1%。而在美国,平均抢救成功率在15%,一些大城市更高达50%。在医学上,心脏骤停有宝贵的4分钟黄金抢救时间,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实施正确的早期抢救至关重要。然而在发病现场,大部分“第一目击者”缺乏基本急救技能。

医学救援装备展示——心肺复苏模型

李宗浩会长强调,开展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等急救知识技术培训,“科学”和“规范”非常重要,培训的内容要来自权威杂志并获全球广泛认可,培训体系要相对健全、培训方式要基本统一。发达国家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的规范标准培训,及时在现场实施,同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他希望,中国尽快建立自己的CPR-AED技术标准以及心脏骤停登记体系,从而推动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的普及,进而提高院前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会议现场

卫生应急产业博览会——空中救援模拟训练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雍安 江清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