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龙美术馆扬州画派书画展”将于18日起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与观众见面。
金农,《隶书_长歌一篇效李太白体奉祝大椿_》(局部),册页(十二开),水墨纸本,27.5×14.3厘米×12,清,龙美术馆
因着盐业与漕运的优势,使得扬州在清代中期一跃成为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都市,而盐商对艺术的热衷与赞助,则活跃了绘画市场,各地画家纷至沓来。其中的一个绘画群体,他们的身份相似、画风相近,既有官场去职的官吏,也有一生布衣的文人画家,以及具备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他们或清高狂放,或出身贫寒,生活清苦,他们陆续来到扬州,并在此脱颖而出。
郑燮,《青竹秀石》,水墨纸本,239×122厘米,清,龙美术馆
不论是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喜以四君子与松石体现文人画的清高、善用诗文及象征手法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社会关怀等特点,都让时人感受到这个群体的与众不同。他们继承了“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与“八大石涛”(朱耷、石涛)的水墨写意技巧和不拘形似的笔墨,发展了写意画,同时大胆创新、另辟蹊径的风格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他们就是“扬州八怪”。
罗聘,《看花古佛图》,设色纸本,110.2×29.8厘米,清,龙美术馆
相对于明清以来以师古摹古为主流的绘画风潮来说,“扬州八怪”的称谓既是对这群非主流画家们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画风之贬义,但同时又是对其清新脱俗风格之美誉。据清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八怪”为郑燮、金农、罗聘、李鳝、黄慎、李方膺、高翔和汪士慎。此外,亦有将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列入“八怪”者,说法并未统一,而美术史上则广义称此一时期的这群风格相近的画家为“扬州画派”。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3日。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