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本书,带你畅游中国古代史长河
蓝笑笑
2019-05-26 11:40

历史究竟是什么?从学术概念来解释,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进程的学科。而在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看来,“历史就是过去的人生”,是古人经历的喜怒哀乐,遇合离散,成败兴亡。在学者吴钩眼里,历史(history)本来就是由故事(story)构成,有故事的历史叙述才是生动的,没有故事,历史只是一堆生硬的数据、概念、术语,只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本期书单我们从近期出版图书中遴选十种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好书,从中你会得到并掌握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与读法。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李硕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版

依照历史的先后,我们的阅读起点首先来到先秦,来到孔子。回首近百年来,研究孔子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光是孔子的传记也有百种之多,不过这本《孔子大历史》却同一般的孔子传记不一样,用作者李硕的话来说,孔子是一面时代的镜子,他这本书是“借孔子看春秋”。李硕虽不是先秦史专家,但他博闻善思,视角独特,在他看来,孔子是了解春秋时代普通士人生活的最佳个案,也是解开“世族政治”的一把钥匙,在书中,他用浅近平实的语言,对周代的姓氏、称谓、礼仪、日常生活等方面加以介绍,相信即便是普通读者也能对遥远的周代社会有一个全面而又直观的印象。

《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 [英]胡司德 著 刘丰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8年12月版

英国汉学家胡司德(Boel Sterckx)于中国先秦及秦初时期的文化、思想、宗教等方面著述不少,在学界颇具影响力。胡司德认为,在早期中国(战国至汉代),人们对于食品的态度和理解,以及祭祀的时候向神灵祭献供品的行为,是中国人形成圣人观念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形成的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也激发了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从这个观点出发,胡司德利用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成果和方法,创作了这本《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

《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史记>中高祖立朝至武帝立教的大事因缘》 董成龙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2月版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产生了无数关于历史的著作,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青年学者董成龙的《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就是一本“关于《史记》的读书报告”,作者认为秦、汉两朝奠定了中国古代史的基调,而所谓的“立教时刻”,指的就是汉武帝形塑中华帝国的历史时刻。董成龙通过体味《史记》“书法”并追索司马迁的“心法”,并非仅仅呈现了自己的深切思考,而是希望通过解读《史记》,将太史公(司马迁)请回当代,“敦促我们反省自己含混的历史意识,缕清自己赖以理解眼下身处的古今之变的政治觉悟。”(刘小枫语)

《通鉴学》 张煦侯 著 邓小南 / 陈尚君 / 辛德勇 译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5月版

今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众所周知,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长久以来,关于《资治通鉴》的研读作品数不胜数,而已故历史学者张煦侯的《通鉴学》则是研究这部经典的经典著作。《通鉴学》初版本(1948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至今已有71年,著名历史学家邓小南称这本《通鉴学》“自‘编年体回溯’入手,对《资治通鉴》的史源、鉴别、宗旨、书法、枝属、后继以及得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

虽然没有《史记》与《资治通鉴》那么至高的地位,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也同样是不朽的著作。说来有趣,三国在中国读者眼里似乎是永远热门的题材,这当然要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所赐,但要了解历史当然不能只靠读小说了。下面,我们推荐两本关于三国的著作。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宋杰 著 中华书局 2019年1月版

东汉末年开始的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中国社会自秦朝统一后首次陷入长期的政治分裂,直到最终三国归晋,前前后后持续了九十年之久。以研究古代战争与地理的著名学者宋杰视角独具,他将这段漫长的历史根据不同时期战争的地域表现特点,以赤壁之战作为分界线,划分为“中原争雄”和“南北对峙”两大阶段。他在这本《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中通过大量实例指出,之所以魏蜀吴三国实力并不均衡(魏强而蜀、吴弱),三国却能长期呈现“鼎立”之势,固然有曹操以及孙、刘两家的施政和用兵得失有关,但也离不开他们各自依凭的地理条件(蜀有秦岭屏障,吴有长江天堑)。但最终取代魏而兴起的晋之所以能一统天下,也是由于南北双方经济、军事力量巨大的差异,最终体现出的历史趋势。

《曹操》 [日]堀敏一 著 张恒怡 / 陈苏镇 译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2月版

说到三国人物,曹操是最有名同时也是最富争议的一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力太大,而书中的曹操又被作者罗贯中明显“区别对待”——因采用封建的正统王朝论,刘备、诸葛亮为正义一方,而“篡汉”的曹操却成为了“白脸奸臣”。其实曹操不仅在中国大众眼里是这样的恶人,在日本读者眼里也同样如此,这是因为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作家如湖南文山的《通俗三国志》、吉川英治的《三国志》(非中国史书《三国志》,而是一本日文历史小说),采用的都是《三国演义》的观点。日本学界自然也有为曹操抱不平者,历史学家堀敏一就是其中之一。这本《曹操》是堀敏一写给日本读者的书,然而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也值得一读,尤其是书中对曹操之于人才的论述,既指出此为曹操成功的主要因素,也点出了后来魏晋南北朝门阀贵族与名士社会连接,正是继承了曹操时代的成果。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方震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九色鹿 2019年4月版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明三朝皆创造出璀璨的文明,专攻唐宋政治史和军事史的著名学者方震华以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对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做了深入分析,写出《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一书。作者使用了众多史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历史上皇帝、文官、武将之间矛盾、有趣、充满悖论的三角关系,文武分途构成了由唐至宋政治上主要的变化动力,进而也书写了难以逆转的历史——正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各路军阀逐渐做大,唐帝国才最终瓦解;也正是因为唐的前车之鉴,宋帝国一开始就推出了文官为主的政治架构,虽在学术、艺术和经济上取得丰硕成果,却也难逃羸弱覆亡。

《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吴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专研宋史的学者吴钩,一直致力于宋史的研究与重新发现,这本《知宋》有个副标题:“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见名知意,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通俗历史书。在书中,作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选取了25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温情讲述了宋朝的种种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等,完整地呈现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分析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作者为“宋朝何以如此繁荣”以及“后来如何走向没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形象的答案。

《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与《知宋》相似,《显微镜下的大明》也同样走的是通俗历史的创作路线,用作者马伯庸的话来说,就是“学术与大众之间有高大的藩篱,彼此不通。”想要让历史引起大众的注意力,并焕发光彩,就必须把历史讲成生动的故事。在一些专业历史学者的帮助下,马伯庸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六个尘封已久的案例,进而用他写小说《三国机密》和《长安十二时辰》的妙笔,写出了一个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小故事。别小看这些小故事,正是因为这些犹如显微镜头下的“小”,能让一滴血、一个细胞的变化,让我们得见“大”的历史意义。

《许倬云观世变:论中国文化的特质》 许倬云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最后,推荐的这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历史随笔集《许倬云观世变》。在许倬云看来,历史不等于人物传记,也不等于考证,而是一种解释工作——“历史,考察我们的过去,预测我们的未来。”年近九旬的许先生在书中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爱与关切,比起用举重若轻的笔法梳理中国历史、文化的流变,本书最大的亮点是第一部分“中国与世界”的论述,许先生用一生的学识与智慧,将中国历史、文化放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与西方文明一一进行对照、比较和联系,这让中国历史、文化不再是孤立的,而属于全人类共有的价值系统。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