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会议“瘦身”,为基层“减负”更“加能”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19-05-24 07:48

2019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近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若干措施》,明确每周一为“无会日”,每年设定“无会周”,期间原则上不召开全市性会议;在城市副中心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原则上均采用视频会议形式;市级部门召开的本系统全市性会议,每年不超过1次……推出“无会日”“无会周”,是为基层减负的一个实招。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刘剑飞(河南西峡 职员):会议泛滥是长期存在的一种行政顽疾,不仅增加基层负担,也浪费公共资源。如今,北京市推出“无会日”“无会周”,可谓切中时弊,不仅是给基层实实在在减负,也是转变作风的一种体现。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接关系着群众利益,需要基层干部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履职尽责、为民服务。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形式主义作祟,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文山会海”现象盛行。有些地方不分大事小事,不分有无必要,一律通过开会的形式来安排和解决。而会议的泛滥,严重挤占基层干部的时间,导致很多基层干部分身乏术,影响工作的开展。北京市不仅对会议的次数范围进行详细规定,而且还明确了监督机制,制定了保障措施,是整治“文山会海”的实招,效果令人期待。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北京明确将每周一设定为“无会日”,每年设定“无会周”,说明一个道理,会议是真的可以减少的,并不是不开会工作就无法开展,关键还是要看会议有无必要。

当然,也要避免将“无会日”“无会周”搞成了腾挪游戏。也就是说,要真正通过提升行政效率、去除繁文缛节来减少总的会议数量。只有对“文山会海”的依赖减少了,才能真正让“无会日”“无会周”变得实至名归。

戴先任(湖南常德 职员):削减不必要的会议,遏制会议形式主义,是为基层减负,让基层能够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去。推出“无会日”“无会周”,通过对过多过滥的会议做“减法”,才能做好行政效能与服务水平的“加法”。

“无会日”“无会周”,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彻底荡涤不良会风文风的影响,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与滋生土壤,既为基层“减负”,更为基层“加能”,让基层能够“轻装上阵”落实工作、做好服务。

读特清言:

“无会日”不是“无事日”而是“有为时”

马三立有段相声叫《开会迷》,讲的是有个主任特别迷恋开会,芝麻大点的事情,比如买脸盆、买篮球、买粉笔,都要兴师动众开个会研究讨论一番,搞得手下的人不得安宁、怨声载道。现实中,“文山高耸、会海汹涌”也是一大顽疾,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问题之一。曾有一副对联广为流传:上联“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下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横批“谁去落实”。如此热辣的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时值“基层减负年”,各地陆续出台具体举措,为精简“文山会海”划出“硬杠杠”。不少地区对会议的数量、规格、规模、时长作出具体限制,有的明确设定“无会日”“无会周”甚至“无会月”,不啻为一种直接且可操作的手段。

“无会日”不是“无事日”,而是干事创业“有为时”。以往,会议过多过繁,基层干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去开会的路上,时间与精力被大量挤占,严重影响实际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推行“无会日”“无会周”“无会月”,“削山填海”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多看现场、多见实事、多访群众,把主要精力用在真抓实干、为民服务上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开会发文本身不是形式主义,“文山会海”才是。推行“无会日”“无会周”“无会月”,目的是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减少无效忙碌、减轻无谓负担、提高工作实效。但少开会不是不开会,开短会不是走过场,真要研究讨论决策解决紧急问题时,该开的会还得开,即使正值“无会日”“无会周”“无会月”也得开。否则,僵化地坚守“一刀切”,可能又会落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了。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