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至7日,河源市委书记张文率队访问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等6区,对接对口帮扶和精准扶贫具体事宜。此间访谈中,他提出,要与深圳合力,打造深圳在河源的“飞地经济”,促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扩容升级”。
20余年对口帮扶 步步升级
巴伐利亚庄园。
早在1991年,深圳就开始自发扶持河源;1996年起,深圳部分区对口扶持河源东源、和平、紫金三县;2002年全省加快山区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后,深圳各区均与河源各县区开展结对帮扶;2013年广东省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后,深圳更是全面对口帮扶河源。
据介绍,2013年11月至今年8月,深圳先后共有395名干部在河源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投入各类帮扶资金48.9亿元,主导和协助河源引进项目309个、计划总投资899.3亿元,已完成投资282.83亿元。此外,在两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深圳共投入资金23亿多元,帮助河源290个贫困村、2.68万贫困户、13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对口帮扶,不仅体现在市与市层面的对接上,更融入到各区县之间的“一对一”、“手拉手”帮扶中。根据安排,福田区与和平县、南山区与连平县、盐田区与东源县、宝安区与龙川县、龙华新区与紫金县、大鹏新区与源城区相继建立“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关系,并明确深圳6个帮扶区,从2016年——2020年,五年帮扶资金(10亿元)集中到位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目前,盐田区已集中到位帮扶资金2.3亿元,福田区、大鹏新区、宝安区、龙华新区、南山区分别到位帮扶资金1.22亿元、1亿元、0.83亿元、0.76亿元、0.47亿元。
精准扶贫方面,深圳各区结合自身的优势,制定帮扶方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省内6个有对口帮扶任务的市中,深圳是安排扶贫资金最多的市。预计三年精准扶贫,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六区对口帮扶的河源210个贫困村,每个村平均获得帮扶资金将超过1000万元。
企业到河源投资与深圳同等待遇
华域重工。
张文一行的来访,受到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党政班子的热烈欢迎。各区表示,将加大产业共建力度,鼓励有需要的企业,优先到河源,让到河源投资的企业享受到与在深圳的同待遇,推动与被帮扶县区的产业共建,增强被帮扶县区的“造血”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张文对深圳各帮扶区对河源的真心真情、真帮真扶表示感谢。他表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深圳各帮扶区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到河源的,在全省落实帮扶资金最多、实施帮扶项目最多,取得的效果也最好。
他期待,各帮扶区按照省和深圳市的部署,按照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计划,继续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找准帮扶路子,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不断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民生实事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建设好“一校、一院”(一所学校、一个医院),切实做好贫困户脱贫工作,帮助河源按时按质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造“飞地经济” 两市合作共赢
思比电子。
“飞地”意味着,“要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此间的会面中,张文提出,深河合力,打造深圳的“飞地经济”,意即,深圳与河源地域上虽不毗邻,但经济发展却可以实实在在的一体化。
深圳对河源20余年的对口帮扶,如今正进入深水区,那就是要达到让被帮扶区河源真正会自己“造血”,自力发展,以与帮扶区深圳比肩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还要靠产业发展,要把园区建设好、产业发展好。按照打造“一园、一产”(一个园区、一个产业)的思路,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共建,同时建立项目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政府带动、市场驱动,引导相关企业、产业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向河源、向各被帮扶县区转移,打造深圳在河源的“飞地经济”。
张文还期待,加强深河两地干部的交流,鼓励更多的深圳干部、企业精英到河源“兼职”,为河源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深河两地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切实打造新时期对口帮扶的样本。
张文称,河源各县区要“傍大款”,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深入实施“南融”行动,在思想观念、要素配置、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学习深圳各帮扶区,结合本地特色开展精准招商,努力形成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主导产业,推动河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大市向产业新城转变。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