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终极海报。
天高地迥,绝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对天空的热爱和渴望,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之一。20世纪以来,太空探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太空科幻,作为科幻文学里的重要一脉,极具人气。在大银幕上,太空科幻更是科幻电影金字塔的塔尖,是科技与想像力的华丽共舞。
9月2日,《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在内地上映。今年同样是《星际迷航》系列诞生50周年纪念。对于没有“星际”情结的中国观众而言,《星际迷航3》中最为“辣眼睛”就是那些瑰丽的太空想像--酷炫的“进取号”、令人伙呆的舰船大战、360度折叠的约克城……而这些年,随着《星球大战》、《地心引力》、《星际穿越》在内地的上映,一股太空科幻热呼之欲出。
《星际迷航》50周年有“科”又有“幻”
《星际迷航3》人物版海报。
今年是《星际迷航》系列诞生50周年,“星际迷”们举办各种活动庆祝。
从20世界60年代,编剧吉恩·罗登贝瑞提出构想,经过5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今《星际迷航》已经成为由5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十余部电影组成的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视系列。它与《星球大战》比肩,并称太空科幻界两大“擎天柱”。科幻迷们也因《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两大系列而有不同的“表态站队”。有一种近乎于哲学上“唯心与唯物”的派系之分别。
或许因为没有“从头看起”,中国的电影观众对《星际迷航》系列并无太多的怀旧情结,但在观影《星际迷航3》时,还是忍不住为电影瑰丽的想像和 恢宏的场面点赞。《星际迷航》系列可谓:“太空时代的大航海”。
它描述了一个乐观的未来世界,人类同众多外星种族一道战胜疾病、种族差异、贫穷、偏执与战争,建立起星际联邦。随后一代又一代的舰长们又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宇宙,探索银河系,探索未知,前往前人未至之地。
观众张小姐表示,她在看完电影之后,先是被电影呈现出的“未来感”所折服,其后更被“进取号”船员们的勇敢探索、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染,“电影三观超正的。”橙天嘉禾影城的工作人员钟小姐表示,《星际迷航》不仅有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更有一定的科学体系做支撑,“比如翘曲飞行、虫洞、三维传输器、全息幻觉甲板等,这些虽然是幻想,但不是乱想。”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思想实验
《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危机版海报。
这些年,《阿凡达》、《地心引力》、《星际穿越》、《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等太空科幻电影接连在内地大银幕热映,票仓爆棚,表现亮眼。其实,不仅仅是在大银幕上,中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果更让国人欢欣鼓舞,“太空科幻热”呼之欲出,甚至不少中小学生立志做太空宇航员。太空科幻究竟美在何处?令观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影迷张小姐表示,首先,太空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对太空的探索就是对宇宙的探索,解释的是“出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样的终极哲学命题,“太空科幻好看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未来感。我还记得《地心引力》上映那会,看到宇航员在太空漫步,那种身历其境的感受,真是让人难忘。”影评人孤烟则认为,之所以出现太空科幻热,跟我们身处的时代不无关系,“现在各个国家都很重视太空探索,从长远讲,未来人类向太空移民或将成真。”
而记者梳理发现,优秀的好莱坞太空科幻电影,不仅仅故事好看,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有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迷刘先生告诉记者,“不要小瞧好莱坞大片里的黑科技,认为它是痴人说梦,其实优秀的科幻都是超前的。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早就实现了。更何况,好莱坞大片里的黑科技都是有一定技术支撑的。”以《星际迷航》为例,在《星际迷航》的专门技术手册中甚至能看到制作者为“进取号”的翘曲飞行编写的基本公式。
钛媒体的作者“做书君”认为:“太空科幻不仅帮助我们构想未来,也有助于我们接近未来。每一部太空科幻本质上都是一场思想实验。”
中国科幻电影蹒跚学步尚有长路
进取号引擎大爆炸场面壮观。
好莱坞的太空科幻电影红红火火,其背后是实力雄厚的太空科幻文学。在科幻文学中,太空科幻亦被称作“太空歌剧”。以太空旅行为主题的科幻电影脱胎于科幻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太空歌剧”。“太空歌剧”一词,是在二十世纪40年代被发明出来专门称呼科幻文学中某一类特定小说的。
如今,国内兴起“太空科幻热”亦有“太空文学”支撑。 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高荣誉雨果奖,刺激了国内科幻文学。但中国的科幻产业,仅仅从IP的源头——文学创作这一环节来看,用贫瘠来形容也是丝毫不为过的。相较于美国完善的科幻产业链,中国国内的科幻产业化规模还比较小,读者叫得出名字的作家、写手只有约30人,核心层的职业科幻作家不到10人,可以从事科幻编剧、制片、项目管理的资深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从出版市场规模而言,中国科幻文学规模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
太空飚飞船刺激无比。
科幻文学创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工业化水平要求高得多的太空科幻电影了。伴随着今年《北京折叠》再次斩获雨果奖,诸多资本都开始了新一波追逐浪潮。但是这种“热资本”可能面对的是“冷技术”。中国的科幻电影工业体系不成体系。从制作上而言,投资大,制作周期长,后期特效复杂,这并不符合目前影视产业“赚快钱”的投资理念。这也是《三体》电影化一波三折的原因之所在。刘慈欣感叹说:“我们在看到中国科幻的‘增长’同时,也要看到短板。”中国科幻电影,尤其是太空科幻尚有漫漫长路。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