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享年102岁。
毋庸置疑,贝聿铭是中国设计界里程碑式的人物,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他的建筑代表作每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
他用一个世纪,将自己的设计撒向全世界。
但贝聿铭说:
“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贝聿铭在事务所照片
贝聿铭出生于广州,毕业于哈佛大学。
1948年,他加入地产商Webb and Knapp,担任建筑部总监一职。
1960年,贝聿铭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贝聿铭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第一届日本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及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Medal of Liberty),2009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等等。
今天,特报君带你看看,贝聿铭经典建筑的解读和他背后的故事。
1927年,年仅10岁的贝聿铭送入上海青年会中学就读。
彼时,上海正在建设一栋24层高的大厦上海国际饭店,贝聿铭虽尚且年幼,当他得知这幢百米高的建筑,是由一位外国设计师设计时,他内心油生敬佩的同时也顿生疑惑。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能自己来设计摩天大厦吗?
“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贝聿铭不仅仅是嘴上说说,他甚至开始自己研究这座楼的设计,还像模像样地画了几张图纸。
带着成为建筑师、日后用丰富的知识来建设祖国的梦想,1935年,18岁的贝聿铭登上了远赴美国的柯立芝总统号邮船。
最开始时,贝聿铭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然而,因为宾大的传统和保守,仅上了两周课,他就转到麻省理工学院。
初到美国学习建筑的贝聿铭,没有任何绘画的基本功,老师在看了贝聿铭最初的绘画作品后,摇着脑袋劝贝聿铭说:
你还是换个专业吧!
但是,怀揣建筑梦想的贝聿铭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阅读资料、练习绘画,恨不得把一天的24个小时全都用来学习。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成绩毕业。
1948年,在哈佛当了三年助理教授后,三尺讲台已经满足不了他的梦想和野心。
1960年,43岁的贝聿铭开始自己创业,从此,黄皮肤黑眼睛的贝聿铭,开始他在美国建筑界一次又一次颠覆传统想象、引发巨大争议,又大放异彩的传奇之旅!
PROJECT1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1964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整个美国笼罩在一片哀痛的气氛中,肯尼迪家族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刚刚自立门户不久的贝聿铭也在受邀的建筑师之列。
当时,众多世界建筑大师聚集在肯尼迪家的客厅里,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贝聿铭也提出了自己的创意,只不过他是当中最没有名气的一位。
最终,贝聿铭以大胆充满创意的设计,
征服了前第一夫人杰奎琳。
杰奎琳·肯尼迪说,“他(贝聿铭)非常有前途,就像杰克(肯尼迪总统)一样,他们同年出生。我想与他共同做出一个壮举。”
贝聿铭的初稿一出,马上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反对游行,人们认为这个建筑会破坏当地的社区风格。
当时,
几乎贝聿铭画出什么,
人们就反对什么。
妻子卢爱玲回忆道:“
从他每晚回家开门的样子,
我就能知道他有多累……
他拖曳着脚步,
对他来说,那么多人反对他的建筑让他非常不好受。”
谁也没想到,肯尼迪图书馆
最后拖了15年才完工。
当1979年终于落成后,这座大胆又充满想象力的建筑立即在美国建筑界引起巨大的轰动, 甚至被美国媒体誉为“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美国建筑史上的最佳杰作之一。”
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在肯尼迪图书馆落成前一年,他还完成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一座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建筑,一座费时10年,耗资近亿美元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伟大工程。美国总统卡特在开幕仪式上,称他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PROJECT2
法国巴黎卢浮宫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法国人完全不能接受让一个华人来修他们最重要的建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在一片反对与质疑声中,贝聿铭始终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自信:“人应该坚持,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
“我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定会尊重法国的传统。”
他深入民众,耐心地解释自己的金字塔方案,在电视上展开游说。
为了说服法国人贝聿铭甚至在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1:1的实体模型,接受法国民众检验!
最终,总计六万巴黎民众参观了这一实体模型,像总统选举一样进行了全民公决。
经过两年的“争吵”,贝聿铭终于打赢了这场在法国巴黎心脏部位的战争。
1989年3月31日,当金字塔真正矗立在巴黎卢浮宫广场时,透明的玻璃塔身映照着卢浮宫密褐色的石块,与岁月磨损得黯淡无光的旧宫殿浑然一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甚至让100岁的埃菲尔铁塔黯然失色,无数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
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像是为古老陈旧的卢浮宫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让这座历经800年的古老宫殿迎来了新生,成为了巴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成为了法国人的骄傲!
PROJECT3
中银大厦
1982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贝聿铭,重回少年成长地香港,这一次,他带着更重要的使命,设计香港中银大厦!
对于这个项目,贝聿铭融入了特殊的感情在里面。1918年,父亲贝祖诒来到香港,创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那一年,一同来到香港的贝聿铭才1岁。
贝聿铭说:
1997年香港将会回归祖国,这座大厦在香港应该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在众多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建筑中,它必须是光明的,一定要让它抬起头。
中银大厦预算却只有1.3亿美元,怎么在有限的条件内让中银大厦从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
贝聿铭不甘于只做一幢毫无新意的摩天大楼,他想到了中国高高低低的竹子,一天,他手里握着的四根铅笔给了他灵感:
建筑的最高脊柱将重量分散到四周的分柱上,整个建筑结构不使用任何内部支撑,还能省去一半的钢材!
如此新颖的建筑结构,不但解决了建筑的稳定性,也让贝聿铭利用有限的资金建造了当时香港第一高的摩天大楼。
时至今日,中银大厦不仅是香港地标性建筑,更被誉为几何设计的绝唱。
PROJECT4
苏州博物馆
1999年,已经82岁的贝聿铭受邀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少时与堂兄弟们在狮子林中玩耍,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了他无穷的快乐与幻想。
在苏州的三个夏天,让贝聿铭先生铭记一生。
园林中的生活让贝聿铭意识到: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这个理念成为他设计生涯的原点。
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对建筑、对光影独特的感知,也使得他后来许多作品中对光影的成熟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至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这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终于面世。
贝聿铭曾表示,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他最疼爱的“小女儿”。今天,他的小女儿也发了一条微博:
当地时间5月1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于家中去世,享年102岁。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百年建筑设计人生的心血凝结,是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更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我们震惊于噩耗,更深怀感念。感恩贝老为苏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贝老为观众带来的艺术惊叹,感恩贝老为每一位苏博人激发的骄傲和努力。贝聿铭先生虽已离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苏州博物馆将永远铭记和怀念。愿贝老于天堂永安!
当我们再次有机会,驻足这些足以惊艳时光的建筑时,别忘记他的名字,贝聿(yu)铭。
编辑 李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