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提质! 深圳狠下决心治理交通“堵挤缺”

记者 潘未末
2016-03-02 16:04
摘要

许勤市长也多次现场调研交通工程建设、二线关口交通改善等情况,他强调,交通出行是重大民生工程,要突出问题导向,从市民需求、交通需求、城市长远发展需求出发,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综合施策治理交通。

连接沙湾和荷坳的沙荷路2004年开建,原计划2006年通车,但至今仍未能通车,成为我市“历史最长的断头路”。读特记者 李伟文 丁庆林 摄 

堵!每天下班时分,几大二线关口车辆挤成一片,平均拥堵时间达2个多小时。

挤!每个清晨,观澜、龙华、布吉各住宅小区门口,等待公交车的乘客排成长龙,望眼欲穿;几条地铁线路也人满为患,乘客须等待几趟才能上车。

缺!每到节假日,车流以饱和量的2倍驶向盐田、大鹏,东部片区交通资源不足,让高峰期的东部道路几乎变成停车场。

……

如果把一个城市比喻成一个人的身体,那么交通就是遍布全身的血管。血脉通,人有活力;血脉不畅,身体一定会出问题。

经过30多年发展,深圳已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拥有1千多万人口、GDP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都市。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深圳也迎来了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城市的通病:交通恶化!不疏通交通血脉,城市肌体难以健康生长,城市幸福感难以提升。

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直面交通等民生短板,马上就办解决突出问题,二线关拆除、地铁8号线动工、福田交通枢纽启用、深中通道深圳侧接线开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再以“城市管理治理年”为契机,对交通治理进行全面部署,要求优先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梳理现行路网体系中“卡脖子”的拥堵节点,治标治本结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直面问题、透析成因、寻找突破口——疏通大动脉,打通微循环,期待一个更有活力的深圳!

原特区内外交通发展二元化现象明显

摊开深圳市地图可以看到,以罗湖、福田、南山为主的中部地区,道路网络密密麻麻,主次分明,像一张蛛网渐次分布。而视线向东、西延伸,两边开阔的地域上,道路明显稀疏、零散,如枝叶散发在不同角落。

“受制于原特区内外发展水平不一,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也存在明显二元化现象,包括道路建设进度、建设标准等,都存在明显差距。”据市交委规划处负责人介绍,以道路密度为例,目前原特区内次干路以上等级道路密度达到3.3公里/平方公里,原特区外次干路以上等级道路密度仅有3.0公里/平方公里,这其中以东部片区尤为明显,龙岗、大鹏、坪山等区(新区)普遍在2.75公里/平方公里以下,而深标中规定次干路以上等级道路密度下限为4.0公里/平方公里。

二元化另一个突出表现在路网结构方面。相对于市中心完善的道路网络,原特区外普遍呈现次干路、支路等级低,衔接差,断头多等现象,使区域路网功能难以发挥。同时,二元化发展还造成原特区内外一体化衔接不足,二线通道规划建设进展较慢。

随着特区一体化进程加快,跨二线交通需求增长迅猛。跨二线关高峰小时单向客流已达33.6万人次,是2010年的1.9倍,预计至2020年还将大幅增长至63.4万人次。多年来,南头关、梅林关、布吉关等原二线关口地区承受着巨大的交通压力,关口交通组织亟待优化。

供需不平衡造成重点区域交通拥堵

几公里的路,一堵可能就是1小时。对在南山区科技园工作的市民来说,上下班的路始终是那么漫长,塞车几乎成为每天必遇的噩梦。交通部门提供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科技园片区机动化出行总量每日达55万人次,约40%的道路在早晚高峰处于拥堵状态,道路运行速度低于20公里/小时。

科技园是目前深圳几大拥堵热点片区之一。据交通部门统计,与2014年相比,去年我市中心城区拥堵时长从50分钟增至57分钟,拥堵里程(运行指数大于6.0)从136公里上升至152公里,尤其是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通道,以及老城区、商业与办公集中区,人、车拥挤严重。晚高峰中部、东部各关口拥堵时间达到2.2~3.1小时,西部南头关拥堵时间较2011年增长4.5倍,达到1.8小时。

交通拥堵是城市化、机动化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阶段,其实质是交通“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拥堵成因涉及土地利用、交通设施、出行结构、交通管理等多个方面。目前,深圳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20万辆,道路车辆密度位居全国首位。虽然2014年底我市实施了限购措施,但市民拥有和使用的小汽车期望仍然强烈,目前机动车日均使用次数为2.35次,是东京的3倍,香港的1.6倍。然而城市核心区域基本已无新修较高等级道路的余地,尤其是拥堵集中的中心城区,骨干路网的规模和结构已基本稳定,不可能有更多空间用于道路开发。

轨道建设滞后于城市开发

轨道交通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化解土地资源紧张与交通需求增长矛盾的必然出路。深圳2004年建成了第一条地铁线,成为中国内地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后第6个拥有地铁系统的城市。但从地铁一期开通,到轨道二期通车,深圳用了整整7年时间。

2011年轨道二期开通后,轨道里程从24公里增长至178公里,轨道日均客运量由126万上升至2015年的307万,增长1.4倍,有力支撑了城市一体化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然而目前轨道二期的“红利”不断减弱,2015年轨道客流增速放缓至8%,高峰期间会展中心等关键轨道换乘站和梅林、布吉等跨二线断面已拥挤严重。

轨道三期工程预计2020年将建设完成,轨道网络规模将达到420公里,但0.47公里/平方公里的轨道密度也仅相当于北京中心城区现状水平,总体仍偏低,且轨道线对高新园等11个片区覆盖不足,大空港等4个片区缺乏覆盖。首期工程7、9、11号线计划今年投入使用,主要服务中心城区东西向,剩余6、8、10号线等跨二线轨道预计2020年才能投入使用,近期跨二线及高新园等拥堵严重的重点片区轨道供给难以大幅增加。

敢于碰硬向世界难题宣战

交通速度决定城市效率,交通空间影响城市布局,交通品质关乎宜居水平。交通不畅,城市难兴!

深圳的交通状况,一方面有着特定的历史成因,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无可避免遭遇的困境,交通拥堵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正是出于对现状的清醒认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治理,一方面要求直面短板,大力补齐历史欠账;一方面要求全面梳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去年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为未来5年深圳交通工作指明了方向,包括加快推进机场第三跑道、轨道交通三期、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不断缩小原特区内外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在年初的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马兴瑞书记提出,要优先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四期规划尽快落地,确保7、9、11号线年内通车运营,全面梳理现行路网体系中“卡脖子”的拥堵节点,治标治本结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今年的“两会”期间,马书记还对“东进战略”做出明确指示:最大的突破口就是要交通先行!在今年的市政投资上,深圳将在这个方面有所倾斜。

许勤市长也多次现场调研交通工程建设、二线关口交通改善等情况,他强调,交通出行是重大民生工程,要突出问题导向,从市民需求、交通需求、城市长远发展需求出发,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综合施策治理交通。针对南山等重点片区的交通拥堵,许勤明确表态:“近期改善”和“长期优化”要双管齐下,拥堵问题“必须得解决”!

决心已经彰显,目标已经明确!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通过敢于碰硬、标本兼治的全面治理,深圳的交通必将迎来路畅心更畅的全新时代!

编辑 牧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