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经济普遍下滑的大局势下,深圳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增长趋势,这无疑令深圳人鼓舞并自豪。据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1一6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608.9亿元,增长8.6%,比2015年同期高出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1.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38.2亿元,增长7.5%,比全国高出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0.8个百分点;高出北京5.5个百分点,高出上海11.9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深圳经济能够在全国经济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保持稳增长态势,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两大因素:其一,是构成深圳经济主体和生力军的具有无限活力与创造力的民营企业的力量;其二,是充分体现具有产业结构优化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长足并且有质量发展的贡献。可以说,今天的深圳是一座以民营企业为土壤,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翅膀,稳步腾飞的现代化城市。她未来持续发展、繁荣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社会如何"呵护土壤"和"强壮翅膀",让创新永远成为深圳的特质。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产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土壤。深圳经济结构这一基本面的形成,完全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的历史地位和先行先试的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36年前建立经济特区,就是要在计划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建立一个市场经济的绿洲,深圳以其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计划经济薄弱的"先天不足"(有利于降低改革的成本与风险),首先成为了这个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绿洲。
2009年后,深圳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有大量民营企业的城市。2015年深圳民营经济绝对增长值达7488.61亿元,在广东省排名第一,占深圳当年GDP总量的42.8%,几乎支撑着深圳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具有得天独厚的、源于其职业人禀赋的不竭生命力与原动力。首先,实现个人理想王国的梦想决定了企业家的选择行为,而作为市场经济灵魂的企业家精神也正是在每一位企业家实现梦想的奋斗历程中培养并喷薄而出的。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约束下,敢闯的勇气和精神对社会的发展与前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当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今天,保持社会长久创新活力与增长动力的则是把获取效益最大化看作生命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这种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完美统一,正是熊彼特所说的源自于社会机体内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一一创新精神。其次,民营企业家可谓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而"经济人"的理性则是民营企业家几乎与生俱来的品质。他们既会准确地踏着市场经济的鼓点前行,又可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包括政策机会在内的任何机会。甚至不需要更多的扶持,在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下,企业家特有的嗅觉就会引导企业去创造奇迹。正是由此,深圳才有华为的任正非、中兴的侯为贵、腾迅的马化腾。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6年后的今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了深圳经济增长的支柱,这是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明智选择的结果。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始,发展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了深圳产业选择的方向,这一正确的决策使深圳至今仍然在收获着创新驱动的红利,并在领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保持着稳增长的势态。今年上半年深圳经济增长数据显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是GDP增速的1.5倍。而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深圳GDP的贡献率达40%以上,这个贡献率与同年民营企业对深圳GDP的贡献率(42.8%)非常接近。这不仅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增长的分量,同时更加证明了民营企业和由民营企业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深圳经济的坚实支柱(据估计,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
当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完善、优化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和人才的发展成本,增加社会研发的公共投入等等也都是政府应该实实在在做的事。因为无论企业还是人才都会理性地选择"用脚投票"。如若深圳失去了对民营企业的制度魅力,深圳不再成为创业者们思想自由飞翔的乐土时,深圳也就会丧失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应该说时代对深圳很厚爱。尽管制度创新已经不再是深圳独有的"专利",但是,率先改革的历史、积累及其路径选择,留给了深圳继续领先的制度环境与土壤。让发展更自由,让制度更完善,让社会更包容,这才是深圳"呵护土壤"、"强壮翅膀"的正确理念。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