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论坛|优质的小区养老院成小区“福利”
记者 方慕冰 陈敏/文 刘羽洁/图
2016-09-06 18:58

168403358303278887

主持人    刘丽华 深圳特区报记者嘉宾

倪赤丹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上图左二)

吴景勋   深圳市老年协会课题组组长、《深圳老年》杂志副主编(上图右一)

范国振   深圳市透明和谐社区促进中心理事长(上图右三)

尤  凤   深圳创乐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经理(上图右二)

程伟巍  市民(上图左一)

本期话题

近期,深圳罗湖泰宁花园小区裙楼一家养老机构在即将开业之际,因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对已被叫停。去年,南山某小区也发生过同类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与热议。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60岁以上常住老人已超120万,其中福田、罗湖、南山三个相对发展较早的“老区”常住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比重超过50%,这两次抵制事件恰恰发生在需求最旺盛的其中两个区。本期论坛聚焦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在小区建养老院机构如何让居民放心、安心,并可能成为小区“福利“。

网友:以前传统的养老是把老人拉到郊区,山清水秀、跟人群有隔离的养老院。深圳倡导的“9064”养老模式是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随着深圳将一夜之间跨出老年社会,可以预见小区的养老机构多么重要。我们的养老理念是不是得与时俱进?

倪赤丹:是,深圳传统的养老机构资本投入大,然而床位空置率却非常高,特别是一些民营的。理念非常重要,国外的实践也证明,老年人希望“融入”社会,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大趋势,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一个养老格局——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养老需求,以前或许更多从物质上考虑老年人需求多,事实上社区和家庭养老在保障物质满足的同时,则更加关注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能够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高质量、有价值、有尊严的老龄生活。

吴景勋:我们应该有个共识:家家有老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只有留住了年轻人,才能留住老年人,为什么这么说?老年人在小区养老机构生活,年轻人上班就放心,老年人现在都需要一个环境,老年人要有老朋友、老伴儿、老窝儿和老底儿嘛,第一句话说老年人有老朋友,指的就是社区养老机构这种组织,他才能够找到一起养老地人。

尤凤:深圳第一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我们做的,我们就经历了从门庭冷落到门庭若市,我非常能理解。我们城市每个大型小区里都有很多家庭,这些家庭里肯定有老人生活,没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也需要请保姆进行服务,要么采取其他的方式照顾老人。老人突然在家里摔倒,就可能出现生命终止的情况,而有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能处理及时,从而避免老人最终因为这种情况导致生命结束。

网友:我们担心有医疗垃圾、有“临终关怀”甚至担心由此房价会跌,当然还有看不见的心理“忌讳”,深圳一再发生养老机构进不去小区,仅仅是沟通问题吗?

吴景勋:中国传统观念是居家养老为主。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应该都在家里和社区,失能的时候才需要去养老院。其实,按照老年化的进程,深圳每个小区都应该设有养老机构。现在很多人对于老年化的到来没有准备好,认为这种养老机构有一个临终关怀的环节。事实上,养老机构就是管老年人吃、住、行,管他们健康、娱乐和照护的机构,一般情况下没有设临终关怀。

程伟巍:作为一个老人,我对这事特别关注。社区养老对行动不便、岁数比较大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非常有必要。我觉得小区业主反对可能是考虑得太狭隘了,我看到的都是健康的或者比较健康的老人,需要特别照料的快临终的不在这种机构,也没有医疗垃圾这些东西。

倪赤丹:肯定不仅仅是沟通问题,这里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缺乏养老文化的教育,缺失生命和死亡教育,往往把老与死等同起来。第二,制度层面也有缺失。如果对养老机构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市民看到后,知道里面是做什么的,抵制情绪就可以化解。第三,服务不太健全,大家对于老年社会问题认识不足,老年服务体系也还在建设中。

尤凤:我必须要说“小区养老机构的定位决定了居民的担心多余了”。2008年我们做深圳第一家时也遇到现在这种状况,周边社区居民也在质疑“怎么搞这个”,连取的名字他们都有意见。一路走到现在,现在周边居民不但非常支持、赞同,自己老人要进去因为名额有限他们会说“我可是这个小区的,我家老人得进去”。我觉得要让小区居民让市民了解这项服务究竟涵盖的内容是什么,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允许什么样的服务,将来达到什么样的服务效果。居民担心的医疗垃圾,担心的120急救车频繁出现,担心有人烧纸,我们都没有遇到过,因为社区的养老机构定位决定了。

网友:我们非常担心,怕养老院建在小区里房价会跌,会跌吗?

范国振:有不同声音是正常的。从物权法来讲,改变住宅用途需要2/3业主投票同意,这一次业主之前并不知情。你提了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要我说搞得不好房价会跌,搞得好房价会涨。我知道我们小区附近的几栋房子,里面有养老机构,就跟这个房子旁边有名校一样,很多人考虑父母老了养老机构就在旁边,因为这个房价会涨。我还告诉你一个有意思的,一个小区当时极力反对的人,在得知小区养老院的功能和内容后,把自己的老母亲送进了养老院。他本身成了一个受益者。

尤凤:要用有前瞻性的发展的眼光来看,20多年前我买房子时希望离学校远一点,怕吵闹。后来政府开始规划,凡是建房子的地方,就要配套幼儿园,我慢慢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现在的社区建养老服务中心和20多年前幼儿园的感觉是一样的。

    倪赤丹: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机构分级分类的管理经验,,哪些机构可以进社区,哪些要到临终关怀中心。最近山东出台了相关政策,根据护理级别分类,这个我们可以借鉴,就可能避免这类纠纷一再出现。

网友:如果没有规范解决的机制,一闹就停,可能并不利于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想想公立养老机构那么少,社会资本又被强大的壁垒挡在外面”你们给个思路,当下养老机构怎么进小区?

倪赤丹:确实存在“邻避效应”,就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意思。这个东西大家都需要,但是别离我太近,居民把小区养老机构看作了“邻避设施”了。要化解“邻避效应”,首先,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环境、社会影响和投资效益评估,居民应参与式的环评。第二,可以邀请一些居民到这家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体验,了解养老到底怎么做。

尤凤:泰宁花园居民反映的,是他们对项目本身不了解。现在政府尤其民政局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一些要求划分得非常清楚,临终关怀这一块,一般来说很少进入社区。但从尊重的角度看,机构还是要反思,如果开始建之前就跟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工作站、街道等沟通好,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非常欢迎他们来我们养老机构看看,考察之后也许很多想法会改变。

范国振:第一,政府在新的小区要规划先行。第二,要沟通对话,要花时间消除误解。第三,居民理解,才能支持,要好好做工作。现在一搞就反对,反对以后就停止了,就变成短平快的动作,这是不行的。

 程伟巍:希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小区配备日照中心是未来必然趋势,让老年人受益,让很多家庭受益。以后可能所有完善的社区都有幼儿园和老年日照中心,相互匹配。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