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还应创造什么奇迹?20日,在“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暨《深圳奇迹》新书首发式上,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以及《深圳奇迹》主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等专家学者联袂出席,共同解读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在会上表示,抓住现在,才能把握未来。2018年深圳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占大湾区的比重分别超过25%和30%;专利申请连续25年全国第一,是亚洲最大的口岸和中国第五大航空港。不过,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形同、生态协同合作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与纽约、东京相比,深圳在基础和公共服务方面仍有短板,取长补短,深圳才更能开创未来。”
在樊纲看来,过去,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要素,而近几年增加了技术进步及体制改革,深圳迅速发展就起步于体制改革的作用。接下来,深圳的发展靠的就是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的进程。
“深圳目前处于‘学习模仿’+‘自主创新’的阶段。”樊纲认为,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思考,知识创造知识,才有技术进步。如果发展中国家开放经济、开放社会、开放教育,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就会发生外溢,我们缺乏的知识、技术,通过开放、交流和学习,以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深圳要创造下一个奇迹还缺什么?海闻认为,深圳甚至全国的创新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也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教育和医疗健康,教育看上去是民生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经济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是教育。“深圳的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不匹配的,尽管近年来引进了很多的大学,也在建设自己的大学,但深圳万人可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仍较低。”
在海闻看来,深圳未来的发展要靠人才,这种人才并不是“大机器中的螺丝钉”,而应该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要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下来,发展教育和医疗健康打造宜居城市十分必要,“这就是深圳需要发力,也需要通过特殊的弯道超车,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两大产业”。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