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地图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富有活力的创新经济生态,在这块以不到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实属难得。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发布了首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地图”,其中囊括77种生活在大湾区的珍稀物种,和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岸公园。WWF中国首席代表卢思骋向读特记者独家解读这张特殊的“湾区绿图”,他透露,下一步将会同粤港澳政府开展跨界别合作,联合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包括旗舰物种跨境保护管理蓝图及时间表以及湿地保护计划。
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有丰富的滨海湿地和水网湿地,又位于国际东亚候鸟重要迁徙路线的中端位置。深圳湾(在香港被称为后海湾)、广州新造、珠海淇澳、佛山三水、江门新会、台山和恩平沿海及出海河口,都位于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成千上万的迁徙性水鸟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停歇或越冬,生态意义极为重要。在大湾区的各种生物中,有不少也是湾区特有种,例如香港瘰螈、黄唇鱼、仙湖苏铁、香港茶等。湾区内也有全球珍稀物种出没,如黑脸琵鹭、中华穿山甲、中华白海豚等。
而在海洋生态上,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里也生活着许多湾区珍稀物种。比如,珠江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和中华鲟的主要分布区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唇鱼的产卵场,磨刀门水道是鲥鱼、鳗鱼、花鳗鲡和中华鲟等的主要洄游通道。珠江口种群为全球中华白海豚的最大族群,然而珠江口白海豚数量于十年前已少于二千条, 而且其数量正不断减少。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时间早、速度快、人类活动频繁,生物多样性已下降到岌岌可危的程度。如果再不进行保护,生活在湾区内的珍稀和特色物种将会在未来几十年间绝迹。
南沙湿地与水鸟
绘制“绿图”唤起大众生态保护意识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可爱的湾区“邻居们”以及了解到湾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的专家们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邀请印度著名野生动物插画师Rohan Chakravarty根据湾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绘制了一幅“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地图” ,囊括77种生活在大湾区的珍稀物种,和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岸公园。
今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规划出了新的蓝图。生物多样性并非锦上添花的存在,而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自带的自然系统和生化循环使我们的大气、海洋、森林、和淡水等生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是大湾区繁荣存续的先决条件,” WWF中国首席代表以及一个地球基金理事卢思骋表示,未来WWF将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湾区生物多样性并采取行动,发布生态地图正是唤起大众对湾区生态保护的热情,共同推动美丽湾区建设。
中华白海豚
跨界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经过调查研究, WWF和一个地球基金会在粤港澳大湾区还选出了另外以下湾区旗舰物种或指标物种:中华白海豚、香港瘰螈、黑脸琵鹭、绿海龟、豹猫、广东弹涂鱼、欧亚水獭、黄胸鹀(禾花雀)、中华穿山甲、中华鲎和珊瑚生态系统。它们的种群数量是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卢思骋透露,WWF下一步将根据湾区对生物多样性不同威胁的强度及影响范围,尽快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并联合粤港澳政府开展跨界别 (学术机构、NGO、企业)合作,联合制定旗舰物种跨境保护管理蓝图及时间表,与此同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提升大湾区居民对湾区指标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作为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湿地的生态安全风险逐步提高。为此,WWF制定湿地保护目标,即2035年大湾区内30%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并成为保护区、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乃至国家公园,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可持续管理。谈及如何开展大湾区湿地保护工作,卢思骋透露,WWF会同粤港澳相关政府部门,探索三地协调的立法、执法机制,保护重要湿地,明确重要湿地的认定条件,划立大湾区中的重要湿地,实施有效的分级保护和保护,建立大湾区湿地网络,以加强管理、教育、监测、研究及培训等的跨境合作,同时建立稳定的资助机制,明确并确保政府投资、鼓励并激励企业投入、引导并规范公众参与。
香港米埔湿地的黑脸琵鹭
【读特新闻+】
湾区生态地图幕后故事:插画师Rohan Chakravarty有话说
“十分感谢WWF和一个地球基金会邀请我创作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复杂地区的生态地图。湾区在很多方面都存有趣却矛盾的点:大湾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却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红树林、滩涂、山地森林、城市绿地与高耸的摩天大楼和谐共存。” 印度著名野生动物插画师Rohan Chakravarty对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生态印象深刻,尤其一些在野外考察的瞬间令其难以忘怀。
在WWF和一个地球专家的陪同下,Rohan Chakravarty亲眼目睹了湾区的城市生物多样性。而令他最难忘的经历是在珠海淇澳岛自然保护区看到了一只中华眼镜蛇,在南沙湿地的船上观鸟,在内伶仃岛观察燕凤碟汲取水分中的矿物质。
印度著名野生动物插画师Rohan Chakravarty绘制地图过程
通过绘制大湾区的生态地图,Rohan Chakravarty 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态保护观的差异颇感兴趣,“与印度的生物多样性相比,我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有趣的对比。例如,对印度人来说,猕猴是十分常见。在新德里这样的城市,它们经常为了剩饭剩菜袭击厨房和屋子! 然而,在深圳,内伶仃岛的自然保护区却致力于保护猕猴!看到中国同事发现猕猴时兴奋的样子,对我来说很不寻常又有趣!尽管存在着语言和文化障碍,但对野生动物的热爱使我们在一起,我期待再次访问粤港澳大湾区。Together Possible! ”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