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4月9日发布2018年度深圳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记者获悉,臭氧已经成为深圳制约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深圳大气污染控制将从细颗粒物(PM2.5)防治为主向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转变。
2018年深圳市空气质量级别天数
公报显示,2018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中各项指标年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数据15年来历史最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5%,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六。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高级工程师兰紫娟介绍说,2018年深圳环境空气质量中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1天、2天和19天,其中臭氧超标天数明显高于二氧化氮、细颗粒物。这反映出深圳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自2015年起超过PM2.5,成为影响深圳大气优良率指标的关键因素。” 兰紫娟说,臭氧生成机理复杂,区域影响明显,污染防治难度大,即使是颗粒物浓度很低的欧美发达国家仍未有效解决臭氧污染问题,特别是在与深圳类似的洛杉矶、悉尼等低纬度、强日照城市,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2018年深圳市空气六项污染物负荷系数
据悉,自2017年起,深圳委托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团队开展臭氧污染三期研究,主要是掌握规律与机理、揭示来源与成因和构建对策与监管体系。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控制臭氧污染,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协同减排氮氧化物和VOCs。今后深圳大气污染控制将从PM2.5防治为主向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转变。
“臭氧污染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区域污染特征显著。” 兰紫娟说,接下来深圳将在做好本地污染减排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推动机动车、工业VOC等污染源统一标准、区域联控,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PM2.5污染。
兰紫娟表示,臭氧污染防治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治理工程,深圳将重点就臭氧污染防治开展工作,积极改善臭氧污染。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