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民政部门首次联席会议日前在广州召开。湾区“9+2”城市与会各方共同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将分别牵头开展11项关系民生的共同行动项目。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更光,广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卓志强等出席会议。
会上,为推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民政及社会福利事业协同合作和创新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社会福利署、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市民政局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开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民政事业协调发展行动”。
《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民政及社会福利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衔接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等,有效落地民生福利、社区服务规划政策及港澳长者在珠三角九市的养老服务等,协议从2019年3月29日至2022年12月31日生效。
“行动清单”涉及11个项目,包括提升养老服务素质、探索开展特殊群体互助关爱行动、探索推进社会组织交流合作、推进社会工作交流合作、探索推动自愿性社会服务、探索开展慈善事业共建共享行动、探索开展民政及社会福利部门专业人才共育行动、巩固开展养老机构扶持助力行动、有序实施支援服务拓展提升行动、探索开展民政及社会福利领域深度共研行动、探索推动体制机制共建共享行动等。
其中,深圳将牵头实施推进社会工作交流合作,举办大湾区社工交流活动,邀请港澳社会工作专业专家学者、资深社工传授先进经验,深化社工人才培养,推动大湾区内社会服务资源的整合,以及优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合作和成果转化,促进湾区社会工作的协同发展。
会议还就加快推进协同发展,深化养老服务、民生保障、慈善事业、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等事宜进行了研讨交流,提出:珠三角九市将优化提升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居住较集中的社区参与协商、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支持港澳福利服务提供商在大湾区兴办养老院舍和服务中心,打造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试点;鼓励跨境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救助合作及时开展关爱行动等;探索开展婚姻登记试点,逐步推动合作领域户籍人口惠民政策互联互认互通等。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民政部门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计划在深圳召开。
编辑 李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