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这血浓于水的眷念

秦延安
2019-04-03 08:32
摘要

清明是血浓于水的眷念,它让我们在传承风俗中,感恩先祖之德、父母之恩,弘扬家风;在祭奠中,自醒、自警、自励、自强;在追思怀古中,知来去了舍得。

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这一天,衣着朴素的姑姑手挎竹篮一赶早的就回娘家来。篮里既有给逝去的爷爷奶奶烧的纸钱,还有带给我们的零食。每一次,姑姑的到来都会让我们感到异常亲切。虽然父亲姐弟三人,但给爷爷、奶奶烧的纸钱,他们分别备份以示孝心。

阳光暖暖,上坟路上的人络绎不绝,都是儿女们相约,队伍浩荡。若是新逝者,其女儿还可能身着孝衣麻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面对清明,豪放派词人苏轼也不由的悲怆起来。逝去的人便没了日子,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人生履迹只有儿女们记忆犹新。坟头压纸,坟前画圈,圈内焚纸,以示自家儿女给父母送钱来了。就在烟火袅袅中,姑姑坐在爷爷奶奶的坟旁,放开嗓子长哭起来:“爸哟、娘哎,您娃来看您们来了。可怜您们辛苦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你娃养大却没能好好享你娃的福。爸哟、娘哎,您们怎就那么狠心,撇下您娃就走了。爸哟、娘哎,您让您娃现在回来,跟谁说知心话呀?谁再疼您娃哟……”那尽述心声的话语,似哭诉又是告白。声音时高时低,婉约的如唱歌,又似戏曲般冗长,拖着很长的腔调。姑姑用手帕捂着鼻子,面容悲苦,鼻涕眼泪一大把,哭得肝肠寸断。那种恸哭的情形,让不苟言笑的父亲红了眼圈,让不谙世事的我们鼻子也酸酸的。在姑姑的哭声中,我们想念着爷爷奶奶在世时的好,想念着他们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做人的道理。周围各处的坟前,也是哭声起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哭的,有的人大放嗓子那是干嚎,干打雷不下雨仅做做样子,一两声就自行结束了。有的人低声呜咽,让人根本听不清他哭的什么内容,早早的就草草收场。只有像姑姑这种,将自己与父母的真挚情感哭出来的才分外感人,也足见其孝心。坟前的纸火熄灭散尽,就连最后的青烟也没了影子,我们赶紧上前劝慰姑姑别哭了,注意身子。在我们的搀扶中,姑姑一边擦拭眼泪抚平情绪,一边拍打身上的灰尘。她说,她前两天又梦见爷爷奶奶,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前迎接她归来……没想到,高兴得一下子梦醒了,才想起父母亲都去世三十多年了……

弹指一挥,近四十年过去了,我的父亲、姑姑早已化作一抔黄土。父母在,再大的人都可以充孩子。父母去,自己便站在了人生的前沿。还好,有清明节让我们能在缅怀祭奠中,与亲人相逢。

清明是血浓于水的眷念,它让我们在传承风俗中,感恩先祖之德、父母之恩,弘扬家风;在祭奠中,自醒、自警、自励、自强;在追思怀古中,知来去了舍得。

编辑 李怡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