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能够带来将来收入的资源称为资产,把资产将来收入按利率折现的价值称为资本,把现在与将来收入按利率折现的价值称为财富。
收入的本义是指精神享受。比如你发了工资,不是收入,你用工资购买苹果吃才是收入。为了度量方便,不得已,我们才用实物收入或者货币收入代表本义收入。例如以前大队生产时以粮食分配工分,现在通行以货币表示GDP。
平常所见,我向你借了5个苹果,一年后,需还你6个。多出来的1个就是利息,20%就是年利率。那么,什么是利率?由什么因素决定?
利率是指提早享受的代价。上例中今天消费5个苹果的价值,大于来年消费的价值,两者之差——1个苹果就是利息,由此决定了相应的利率。
为什么同样一个苹果,提早享受比延迟享受可贵?因为时点不同,个人面临的风险不同。相比现在,将来情形更不确定,一般来说,将来的风险大于现在,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一般来说,人在30岁以后,生理机能就走下坡路了。除此之外,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与灾难哪个先到。时间越久,个人在将来的健康甚至生命,或外界遭遇或自身原因,越难以保证。
同样物品,伤病之人享受质量下降,极端地,对死人而言,任何财富均无价值。在其他条件相同下,面临风险越大,人们越没耐心,越倾向于提早消费,延迟消费代价越高,利率越高。
各人对风险评估不同、耐心不同,预期利率也不同,由此,会引起借贷活动。比如你的预期利率是5%,我的预期利率是10%,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你就会把钱借给我。随着借钱增加,你的预期利率会上升,我的预期利率会下降,当两者相等时,借贷停止。众人的借贷行为决定了市场利率。
从社会整体看,面临风险越大的年代,利率越高。例如在瘟疫、战争年代,个人面临的风险较大,耐心较小,利率较高。一般来说,收入越低的地区,人们越没耐心,利率越高,反之则反是。
既然利率由市场决定,那么,像古代政府禁止贷者收取高利率,往往是无效的。因为政府可以禁止高利贷,但无法禁止人们私下借还物品或租用资产,比如饥荒年份,农民向地主借米,平常年份,农民向地主租地。
今天借你一斗米,来年还的一般不止一斗米,向地主租地,一般要缴纳地租。利率就是价格,无论表现为钱财借贷、买卖或者租用,实质都是交换的代价。政府如果禁止钱财高利借贷,会使其他资产在不同时点上交换的代价更高。
市场利率代表了整体性提早消费之价,会影响个人选择行为。在收成时间上,利率较高的年代,收成时间较早。
在投资品种上,利率较高的年代,投资产品较糙。比如草房会较多,瓦房会较少;木船会较多,钢船会较少。
在职业选择上,利率较高的年代,人们更多选择来钱快的职业。比如歌女会较多,医生会较少;采矿者会较多,植林者会较少。
利率沟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行为。过去或现在的投入,其价值由将来收入决定。比如在10%利率下,你的投资如果每年能带来1000元收入,那么,你的投资项目的价值为1万元。
我们把能够带来将来收入的资源称为资产,把资产将来收入按利率折现的价值称为资本,把现在与将来收入按利率折现的价值称为财富。
与传统仅指货币形态的资本概念相比,这种资本概念具有普遍性。金钱、物品、能力、智慧、爱情、美貌、歌喉等等,均是资本,因为都能带来将来的精神享受。此资本概念能够解释形形色色过去与未来相联系的现象。
(作者系经济学者)
编辑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