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市政协主办、市政协办公厅承办的“委员议事厅”围绕“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携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展开热烈讨论。委员们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要创新要素流动制度,让更多人才助力大湾区建设。
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市领导王立新、王大平出席活动。
发 “大湾区卡”让人才更便利流动
“深圳人到香港,一周只能去一次,这样怎么能让人才自由流动?”市政协委员杨鹏在活动中提出,大湾区的要素流动,需要制度创新。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洪为民表示,必须想办法消除这些体制上的障碍,让要素能够更便利地流动。在大湾区内人才流动方面,洪为民建议,参考“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游证计划”,推出由粤港澳出入境部门联合签发的“大湾区商务科教通行证”即“大湾区卡”。“持证人员的出入境通关程序将以一套更简明便捷的安排处理,并可以在大湾区内任何城市短期居留。”洪为民说,改善人才流动效率,将大大促进湾区内人才交流合作,便利大湾区内机构多方面更好地合作。
“希望通过一个指纹就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之间自由往来,使人才资源在大湾区自由流动,降低人才到深圳生活的成本。”市政协委员陶一桃也建议。
招才引智重高级人才也需推普惠政策
在科技创新中,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活动中,嘉宾们认为,深圳在大湾区框架下,应该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城市,营造更能吸引人才的环境。
但嘉宾们也提出,在招才引智中,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洪为民说,当前,内地各个城市的人才政策中,很多要求招院士、博士后,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认为,全世界没有一个城市是靠诺贝尔得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除了高端人才,需要更多普通人才,因此,大湾区内各城市需要出台更多普惠性的人才政策。
杨鹏也提出一个“跑会人才”问题。“现在每个城市都非常积极的招才引智,而有一种人,在全国各大人才引进项目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盯住各地方政府招才的政策和项目,在很多地方拿了各种各样的补贴,甚至可能拿到地。深圳在招才引智中一定要警惕这种现象。”杨鹏说。
产学研要企业“发订单”高校出成果
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委员们认为,深圳的基础科研和应用基础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深圳应该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市政协委员李文江梳理了当前深圳“卡脖子”的技术——集成电路、AI芯片、腾讯、新型显示、机器人方面,国产化率都非常低。以机器人为例,关键部件有三个: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现在主要技术都掌握在日本、德国、瑞士这些国家手里。李文江说,在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时候,靠单个企业自己做可能会很吃力,建议政府多搭建一些公共的产业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在推动创新科研方面,委员们也认为应该在产学研方面有更多的作为。洪为民提出,包括大湾区内的很多大学的研发行为,多是有了研发成果后才试图将其商业化,然而商业化成功率远低于日本的70%和美国的30、40%。因为其他国家的科研工作,是以市场为主导,当市场有所需要时,就由大学配合朝这方向进行研发,因此有关成果较易为市场所采用。“大湾区是企业很强、产业很强的地方,我们应该要发挥企业作用,让企业告诉大学的科研人员,市场有什么需求。”洪为民建议深圳的产学研要走企业向高校“发订单式”,高校出可商业化成果的道路。
此外,委员们也认为,不能只看专利申请数量,而更多的是看专利是否能得到应用,能否创造出价值。
编辑 董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