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了60年。就在前一年,一位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作家留下的《法兰西组曲》进入了读者的视野。《法兰西组曲》是二战时法国的巨幅画卷:占领、溃败、逃亡——悲剧的背后,提出了一个庄严而拷问灵魂的问题: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我们还有可能保留作为人的尊严吗?
《法兰西组曲》在出版当年获得法国的雷诺多文学奖。但是不惟如此,因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的缘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这位辞世已逾60年的俄罗斯犹太女作家突然间声名鹊起,远远超出了法国的范围。《法兰西组曲》很快被翻译成各种语言,随着伊莱娜的传奇经历流传。
《法兰西组曲》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袁筱一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2018年11月版
《大卫·格德尔/舞会》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袁筱一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8年9月版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重返,文学史几乎都要忘了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来过。事实上,伊莱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凭借《大卫·格德尔》出道,当时在反犹气氛日渐浓郁的法国乃至欧洲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学事件:一个犹太女作家能够以相当冷静,甚至有点冷酷的口吻来描绘所谓的“犹太性”:精明、冷酷,嗅觉灵敏,因为好赌,擅长在动荡之中凭借勇气一夜暴富,却往往也很难避免一夜之间就失去所有的悲剧结局。巴黎大出版商格拉塞本能地觉察到其中的商机,他的估计没错,小说虽然篇幅不长,果然一出版就炸了锅。炸锅当然不是针对小说的技巧去的,而是所谓的“犹太性”:赞同的谓之深刻,反对的则指责她“背叛”。但格拉塞要的不就是这样的场面么,不能是法国人眼里的犹太人,而是犹太人自己剖析的犹太人,如此才是文学的、深刻的,而非政治的、肤浅的。伊莱娜于是轰轰烈烈地出场了,十年的时间里,出版了《舞会》《狗与狼》《秋之蝇》《库里洛夫事件》《契诃夫的一生》《猎物》《孤独之酒》《伊莎贝尔》等10多部作品。
《孤独之酒》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黄旭颖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8年9月版
《伊莎贝尔》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徐晓雁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8年9月版
如果没有后面的《法兰西组曲》,我们在伊莱娜的身上,或许真的要下一个特别属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判断,那就是,身份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起到的作用有可能是决定性的。伊莱娜出道十年的作品无非三个主题:一是形形色色的犹太人,尤其是他们投机、悲剧、失败,仿佛已经进入套路的人生;二是母女冲突,尤其是犹太家庭背景下的母女冲突;三是动荡之中的俄罗斯。总之都是伊莱娜熟悉的地点、事情和人。伊莱娜二十世纪初出生于基辅,一方面,家族在十九世纪末已经投资金融业,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享有奢华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因为是犹太人,抵达欧洲之前在沙皇俄国已经饱受迫害,总是在不断逃亡。在犹太家庭里,男人忙着挣钱,女人忙着花钱,伊莱娜的家庭也不例外。母亲的唯一事业就是悉心维护日渐老去的青春,她的眼里没有丈夫也没有女儿。这一母女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延伸到了伊莱娜死去之后。伊莱娜的一对女儿逃过了纳粹的魔爪,去尼斯寻找过她们的外祖母,而此时正在尼斯悠闲度日的外祖母却毫不犹豫地将她们拒之门外,让她们去孤儿院。虽然不至于像《伊莎贝尔》里写的那样,因为不承认自己的老去,外祖母杀了威胁她暴露身份的外孙,但是伊莱娜也还算没有错误估计自己的母亲。
年轻的伊莱娜熟悉的世界,是“已经分裂为丧失理智的刽子手和逆来顺受的牺牲品,但所有人都自私、狭隘、盲从和庸常”的世界,于是,作家的任务是“说出这种庸庸碌碌,不含愤怒,不含憎恶,而是心怀深切的同情”。
而写作的悖论就在于,当你对这个世界抱有深刻的同情之时,就无法再对笔下的人物抱有同情,包括自己所属的群体。在伊莱娜之前,已经有了福楼拜,有了左拉。因此,年轻的伊莱娜第一次出手,就这样描绘她的主人公:“长长的脸,惨白的脸上分布着一块块青斑,嘴角两边有一道深深的折子,嵌在肥嘟嘟的腮帮里,就像一只老狗下垂的脸颊”——而这,竟然还是年轻的她喜欢的父亲的形象啊。
《秋之蝇/库里洛夫事件》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黄荭 / 张璐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8年9月版
《猎物》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金龙格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8年11月版
但是,历史的骤然改变对所有个体来说都意味着天翻地覆。《法兰西世界史》的“1942年”是这样开始的:“1942年7月19日9时5分,一趟运输牲畜专用的火车离开了勒布尔热-德朗西车站,并于21日停靠于某站台,此处的铁路匝道就在奥斯维辛车站往南一公里处,距比克瑙集中营近500米……这一切是那么突然,7月16日或17日,他们在巴黎的家中被捕……”其实这个开头可以再加上一笔,“他们”——法国的犹太人——中,就有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她被塞上了6号车。10年还算是成功的写作并没有为伊莱娜挣来法国国籍,让她在第二次世界战争期间得到庇护。并且,悲剧到来的时候,格拉塞到底显示出了商人本性,没有伸出援手。
《狗与狼》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管筱明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8年11月版
《契诃夫的一生》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陈剑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2018年11月版
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于是到来。被捕前的伊莱娜已经为她的《法兰西组曲》准备了3年,在清醒她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的命运的同时。相较于从前的作品,《法兰西组曲》显然是奔着宏大叙事去的(虽然只完成了五分之二),伊莱娜为小说留下了更多的余地,同时也为人物留下了更多的复杂性,因为他们在小说里获得了更大的舞台。犹太人不再是唯一的背景,在大逃亡的画卷上,叙事者显然已经是完完全全的法国人。就像当年跳脱出犹太人的身份冷眼旁观犹太人一样,这一次,伊莱娜仍然跳脱出法国人的身份冷眼旁观法国人:作家、神父、银行小职员、银行老板、舞蹈家、收藏家……盲目的历史并不会偏爱作为个体的任何人:有着完美信仰的神父死得束手无策,与美为伴的收藏家死得很蠢。但是在战争的急风暴雨中,在互相算计,争夺逃生机会和资源的逃亡者身边,却有坚忍而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甚至意外地出现了短暂而前途未卜的爱情。
历史对于伊莱娜终究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冷血。虽然没有留给伊莱娜更多的时间,让她完成“一千页的作品”,让她在尝试了契诃夫的“温和、冷静”之后,以托尔斯泰的方式绚丽转身,却设定了她在60年后,在经历了几乎所有写作者都要经历的遗忘之后,意外而决绝地重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情不自禁地相信,个体也是可以战胜历史的:不是凭借个体微不足道的力量,而是凭借文字的力量。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