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年轻的城市传承古老的戏曲 “戏聚星期六”十周年再起航

读特记者 刘莎莎
2019-03-28 09:21
摘要

10年前,深圳创办了本土公益文化品牌“戏聚星期六”,10年间,400余位戏曲名家来到深圳展演展示,播撒戏曲种子,10年后,深圳的票友、戏迷越来越多,“戏味”越来越浓,深圳市芳华京剧院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参加过“戏聚星期六”的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裴艳玲

王玉珍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作为中国独有的舞台艺术样式,戏曲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为一体,呈现“诗意中国”。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年轻的移民之城,与戏曲艺术亲密接触,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10年前,深圳创办了本土公益文化品牌“戏聚星期六”,10年间,400余位戏曲名家来到深圳展演展示,播撒戏曲种子,10年后,深圳的票友、戏迷越来越多,“戏味”越来越浓,深圳市芳华京剧院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3月27日,“戏聚星期六”创立十周年暨深圳市芳华京剧院成立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戏聚星期六”的策划人、导演、芳华京剧院导演兼制作人夏运华表示,经过十年的积累和沉淀,深圳戏曲已然焕发新生。未来,深圳市芳华京剧院将继续肩负起戏曲传承的旗帜,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创作新剧目,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薪继火传,让年轻一代走进戏曲、学习戏曲、热爱戏曲。当晚,“戏聚星期六”创办10周年红色经典交响京剧音乐会在深圳市少年宫剧场举行。

渐变 多年培育成就戏曲沃土

“戏聚星期六”策划人、导演、芳华京剧院导演兼制作人夏运华感叹说,“现在,深圳的戏曲演出越来越多,也有很多演员、角儿,他们会把深圳作为他们巡演的重要一站,比如王珮瑜等。还有其他剧种比如黄梅戏、秦腔、豫剧等都纷纷来到深圳,如今我们在深圳的剧场里看到戏曲的排期是越来越多了。第二就是,学戏和唱戏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之前是一点不懂戏,慢慢变成了戏迷、票友。”这些变化和“戏聚星期六”不无关系。在戏曲界,“戏聚星期六”已然是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几乎无人不知。

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对“戏聚星期六”大力点赞。她说:“我最初知道‘戏聚星期六’的时候,感到十分震惊。当时我的感受是,在岭南居然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努力着进行戏曲传播的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坚持了10年,做了数百场演出,培育了这么多热爱和关心戏剧发展的人,观众的群体也在不断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实在令人敬佩。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极具创新精神,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把多种文化引进来,让各种艺术形式在这里聚集,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戏剧氛围,令人欣喜。”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教育家赵景勃也肯定了“戏聚星期六”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他表示,“戏聚星期六”把戏剧的“剧”改为“聚”,显然是以戏会友,以戏聚友,因此这个“聚”字用得非常好,它是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相聚,也是一个向外的辐射。另外,有三个数据值得关注:一个是10年,它开办了10年,是很长的坚持;再一个,364场,举办连讲带演是很艰难的,但是它举办了364场;还有一个是60多个剧种,60多个剧种都要汇聚到深圳来演出。”

数据 十年坚持只为文化传承

数据统计显示,10年来“戏聚星期六”共举办364场演出,展示了京剧、粤剧、评剧、昆曲、豫剧等60余个剧种,邀请了400多位名家进行现场讲、演,8000多位专业演员登台献艺,其中梅花奖得主300余人,如裴艳玲、尚长荣、马长礼、梅葆玖、叶少兰、孙毓敏、于魁智、陈少云、迟小秋、史依弘、凌珂、王珮瑜、杨凤一、冯刚毅等。

“戏聚星期六”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弘扬与发展。过去的10年里,20余万深圳市民戏“聚”殿堂,从这里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戏聚星期六”的观众群也在发生变化,活动现场,有浸淫此道多年的老戏迷票友,也有初次接触戏曲的垂髻儿童。从清一色的老人,发展为老中青幼全年龄段,让原本不曾了解戏曲的人通过接触了解戏曲,让热爱戏曲的在此找到知音,让“小众高冷”的戏曲贴近群众生活。

夏运华感叹说:“可以说戏曲界对‘戏聚星期六’是非常了解的。其次,就是这个‘聚’字。有评论家曾经说,‘戏聚星期六’对中国戏曲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戏聚’二字,现在这两个字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凡有戏曲活动都爱用‘戏聚’。”过去,“戏聚星期六”讲演结合的方式深得人心,未来夏运华希望可以做到极致。她说:“我们过去演的折子戏、片段,未来希望做到导赏+完整的剧目演出。”她还表示,公益也必须精益求精,“公益不等于低质。”她同时也呼吁,“公益不等于免费,公益可以低票价,这是一种尊重。振兴传统文化从买票进剧场开始。”

创新 发掘失传剧目是进步基础

梅兰芳讲移步不换形。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不同了,传统文化也面临创新发展的问题。王玉珍说:“传统的戏曲艺术如何能够跟上时代的脉搏?不丢了传统精华,还要把传统精神融入进去,我在做北京京剧院院长的时候就一直在研讨这个事情。当年说了一个词,叫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我想创新还是要以传承为基础,原来中国的戏曲剧目有好几百出,不像现在这么几出戏,越演越少。发掘失传剧目是基础,在发掘的基础上再结合当下做提炼和升华。”

夏运华也表示,深圳市芳华京剧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整理传统剧目,这是一件功德无限的事。“你得知道根在哪里,才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夏运华说。她还表示,未来剧院将采用项目制,整合院团、学校甚至民间艺术的力量,发掘失传剧目。“现在传统剧目的流失非常严重。梅兰芳先生能唱几百出,能演几百出戏,现在的演员能演20出戏的都很少了,三五出戏就能吃一辈子。我们就是要趁老先生还在,赶紧整理。其实,来过‘戏聚星期六’的很多大家已经不在了,走了20%都有了,他们在‘戏聚星期六’的展演成了绝唱。”

谈及创新,夏运华介绍说,3月27日晚演出的《现代红色经典交响京剧音乐会》就是一种创新,配乐是交响乐。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说:“27日晚上演出的节目是交响乐音乐会。交响乐在戏剧方面的运用,我有个人的理解观点,交响乐分什么戏用,如果现在是排一个传统的描写历史方面的戏,可能我还是要用中国的传统的东西,要尽量用我们民族的东西。”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教育家赵景勃则表示,传统戏不是不好看,而是需要静心。“有时候说不爱看戏,看不懂,那是因为你没有太接触,只要你走进它,我可以保证你进去了出不来,你不信试试,看戏是会上瘾的。今天国家提倡保护戏曲绝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这确实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我们可以从戏曲里获得像百科全书一样的知识,会发现戏曲的确是‘不进园林不知春色如此’。”

当晚演出大获成功,受到观众盛赞。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