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被誉为“微笑天使”“水中大熊猫”,作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的江豚因数量日益减少而广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在深圳近海海域也时常有江豚出没,给市民以惊喜,不过,令人心痛的是,3月10日和12日,三天内,在我市大鹏桔钓沙海域海域连续发现两只死亡成年雌性江豚,死亡原因需要科研进一步调查,专家呼吁市民若发现受伤江豚,请第一时间通知渔政部门。
三天连续发现两只死亡江豚
3月10日,一只江豚侧翻漂浮在大鹏南澳桔钓沙的海面上,被一名航海职业帆船教练发现。当时他正带孩子们进行帆船训练,可惜的是,江豚被发现时已经死亡,在场的孩子看到都很悲伤。因不知该如何处理,教练便想着“入土为安”,将其捞上来后在附近沙滩上进行掩埋。
11日上午,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接到渔政部门的通知后,立即赶往现场把江豚从沙滩挖出,小心翼翼得带回实验室。经现场初步鉴定,这是一条成年雌性印太江豚,常见于广东沿海地区。该江豚长约1.5米,死亡时间约1-2天,全身灰黑色,表面皮肤比较光滑,弹性尚好,尾鳍有轻微擦伤,此外无明显外伤。
由于具体死亡原因尚不能明确判断,这头江豚尸体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专家组会对其进行解剖,进一步查明死亡原因。
让人想不到的是,中间相隔仅仅一天时间,3 月 12 日晚上,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又接到渔民反映,当天傍晚,他们捕鱼归来时,看到了一头翻身漂在水面的江豚。相关研究人员赶往现场发现,这头江豚已经死亡。经过现场初步观察,第二头死亡江豚同为类属印太江豚,体长 155 厘米、体宽 62 厘米、重 39.15 公斤,死亡时间超过 48 小时。研究人员发现这头江豚尾鳍缺失一半,尚不能明确死亡原因。
每年3月大鹏屡屡发现江豚死亡
作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江豚现存的数量并不多。而每年的3月份,大鹏海域或岸边都会发现有江豚的尸体,实在令人痛心。有细心的市民可能会记得,2017年3月大亚湾海域曾在3天内发现三头江豚尸体,2018年3月,相继在东西涌、鹿嘴等海域发现三头江豚尸体。为何每到3月份,江豚死亡事件屡有发生呢?除了人类的近岸海域的生产生活这个“第一杀手”会对江豚有影响,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
据介绍,江豚是洄游性水生动物,喜生活于近岸浅海海域,每年12月到翌年5月是江豚的繁殖高峰期,尤其是立春之后,珠江口流域天气回暖,在风力和水流共同影响下,江豚从其他水域漂流而来。因为在繁殖期,小江豚的生存能力很低,在跟母亲出去觅食如果走散了,很可能因为缺乏捕食能力导致饿死或者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加上江豚生性活泼,喜欢追逐船只游弋,很容易被船只撞伤或螺旋桨打伤,导致死亡。
在此呼吁各位船只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须格外注意,行驶尽量慢一点,不要误伤到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也提醒市民们在遇到此类水生野生动物尸体,还是应该向当地的渔业主管部门或者渔政报告,等待专业人士到场处置,随地掩埋不合适。发现者掩埋尸体本是好意,但实际处置这类动物尸体都要经过专业无害化处理,防止水生动物尸体发生病变引发疾病传染等事故的发生。
【读特新闻+】
江豚属的物种体长为120-190厘米,体重100-220千克。它们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
江豚属目前认定至少有三个物种:印太江豚、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比印太江豚着色较深,背脊较窄,是目前该属分类学的主要依据。但目前该属的形态学和遗传学资料主要来自南海北部以北海域,东南亚及印度洋资料几为空白。现有遗传学表明各地区种群遗传分化较为明显,提示江豚可能缺乏长距离迁移。因此,近期有研究提出该属目前分类系统过于保守,无法解释江豚属的整体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江豚在咸淡水交界海洋生产力较为丰富地区分布较多。但由于江豚行踪诡秘,且缺乏可用于辨识的自然特征,目前该属的行为学信息依然欠缺。
深圳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渔政大队
联系电话
深圳支队 电话 83561831
大鹏大队 电话 84402235
蛇口大队 电话 26693456
盐田渔政大队 电话 82630072
编辑 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