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有9处明确提到了佛山。”3月12日晚,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长朱伟接受本报特派记者采访时表示,佛山将牢牢扭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和省的工作部署,加快研究出台实施方案和建设实施具体项目,加强并深化与湾区各城市间合作,为广东携手港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佛山贡献。
携手湾区各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
在朱伟看来,佛山要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作为,必须根据《规划纲要》要求明晰功能定位,发挥优势特色,携手湾区各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
他说,这其中,既要充分发挥广州-佛山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同城建设成效明显、合作空间广阔的优势,强化广州-佛山极点带动作用,也要充分发挥佛山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大市优势,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我们要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大湾区西部枢纽城市和珠江西岸经贸中心,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向佛山及大湾区集聚流动。”朱伟说,落实《规划纲要》,推动大湾区建设,佛山将着力抓好六方面工作。在产业、制造业与广州服务业联动发展、创新、交通网络、空港海港等领域,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共同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加快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制造迈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佛山打造成大湾区西部枢纽城市;加强与香港、澳门、深圳等城市合作,携手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都市,打造大湾区高品质的森林城市。
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城市
“佛山将抢抓机遇,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携手大湾区城市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把佛山建设成为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城市。”朱伟说,《规划纲要》明确了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这将有力促进创新资源加快向大湾区集聚。佛山将加快推进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规划建设,推动佛山国家高新区优化提升发展,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力争到2020年累计引进各类型创新平台100家。同时,切实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力争今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000家。
努力实现1小时通达大湾区其他主要城市
“佛山将发挥在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通达湾区、连通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朱伟说,佛山港要加强与广州港、深圳港、香港港的联运,畅通江海联运通道,共同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快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推动空铁联运。积极对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建设佛山与珠江东岸城市的快速联系通道,力争开通佛山西站至香港的高铁线路,努力实现1小时可通达大湾区其他主要城市。
携手港澳加快佛山制造业“走出去”步伐
“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港澳在对外开放中的‘超级联系人’作用,携手港澳加快佛山制造业‘走出去’步伐。”朱伟分析道,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佛山的制造业优势突出,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突出,港澳的国际化优势突出。一直以来,佛山与港澳保持着良好的投资贸易合作关系。接下来,要积极开展与香港的离岸贸易合作,使佛山优质产品能够以更优价格、更便捷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引进香港专业服务机构,为佛山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融资和咨询等服务。借助澳门与葡语国家的联系优势,依托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加强佛山与葡语国家经贸往来,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提高佛山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大力推动佛山制造与深圳科技融合发展
佛山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扎实的工业基础;深圳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和资本优势。近年来,佛深两地一直在产业、科技、文化等领域保持紧密联系。
“如今,在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佛深合作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朱伟说,佛深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佛山工业体系较为健全,产业协作和集聚水平较高,为深圳先进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条件。佛山将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集聚深圳创新资源,推动佛山制造与深圳科技融合发展,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要坚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双提升,促进两地共同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创新载体和分支机构上下功夫,促进两地高端创新平台高效联动。推动创新服务主体、模式和能力的综合性提升,支撑佛山制造创新活动高效开展。
“其次,要强化佛山与深圳的产业协同发展。”朱伟表示,佛山将抢抓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广深港高铁建设的契机,加强与深圳对接,更好地承接深圳产业外溢项目,促进佛深两地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共同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此外,还要畅通深圳金融资源与佛山实体经济的对接,实现佛山制造与深圳金融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