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高质量发展,一流的营商环境不可或缺。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词之一。
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提升
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在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中表示,过去一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去年全国市场主体突破1亿户,年底增至1.1亿户,去年每天平均新增市场主体5.9万户,其中企业1.8万户。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价,我国的营商环境在国际上排名第46位,比上年上升了32位,其中企业开办便利度较上年上升了65位,排到了第28位。
成绩有目共睹,优化空间依然不小。
“去年我看了《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确实落了泪。”马正其说,制度监管、制度建设仍待完善。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强化市场监管,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跟企业家交谈时,他们反映,财政、金融支持固然重要,但更期待的是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就能最大程度激发社会上的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二是要更加重视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增长。在“三驾马车”当中,最有潜力的是消费。三是要进一步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把民营企业家的精气神进一步提起来。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应该把软环境纳入到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当中,特别是安居乐业当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等。”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胡卫建议,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放管服,政府要打通堵点、难点,包括旋转门、弹簧门、玻璃门问题。
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清”“亲”政商关系,要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上下功夫,让企业多花时间跑市场,多花精力搞研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韩沂提出,调研发现,政府有关部门掌握了大量银行服务民企与中小微企业迫切需要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尚未实现有效整合,银行无法免费快捷地获取,存在信息“贵”“缺”“断”等问题。韩沂建议,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政务信息与金融信息互联互通,通过便捷的渠道、低廉甚至免费的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税务、工商、民政、司法、海关、公积金、公用事业缴费、不动产登记等各类信息,助力银企双方有效对接,从而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全国政协常委葛红林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制造业增值税要从16%降到13%,力度之大,超过很多企业家的预期,非常鼓舞人心。减税降费政策是放水养鱼,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方面。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明确时间表,让政策早日落地,让企业早点受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海关总署原副署长孙毅彪认为,减税降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部分,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也不可或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国政协委员、柳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韦震玲认为,公平正义在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首先是要立良法、立好法;二要减少在执法过程中有权任性、寻租腐败、乱作为和不作为等行为;三要建立法治市场经济,不滥用行政权力干涉市场运作;四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法律面前,各类实体经济都平等享有市场主体权利。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