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9日召开的市属公立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研讨会上获悉,未来5年我市将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加快医疗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市属医院预计新增开放床位9400张,新增执业医生4666人,注册护士数6851人,这三项指标几乎是在2015年底基础上翻了一番,大医院“看病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此次,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一次性“晒”了18个规划,包括1个市属公立医院的总体规划,信息化建设、人才工作、学科建设3个子规划,以及市人民医院等14家市属医疗机构的分规划。据悉,这是市属公立医院首次编制5年规划,规划经研讨修改后,近期将提交市医管中心理事会审定,审定后将作为决定医院重大工程以及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依据。
市属医院建设加快
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是民生建设的“短板”之一,“十三五”期间,政府将加快推进市属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
市属公立医院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可供应床位达到23000张,预计实际开放19000张,执业医生达到1000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14000人,这四项指标均为约束性指标,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问题将有所缓解。
据悉,“十三五”期间,新增医疗服务资源主要向原特区外地区倾斜,推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
5年内,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位于宝安)、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位于龙岗)、萨米国际医疗中心(位于坪山)一期规划床位将全面开放。健宁医院一期(位于坪山)、平湖医院一期、大鹏医院一期、第二口腔医院(位于坪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龙岗)等改扩建工程将投入使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市新华医院(位于龙华)、市吉华医院(位于龙岗)、市第二儿童医院(位于龙华)、沙井片区市属综合医院等项目建设将加快。此外,原特区范围内的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院、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市中医院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福强院区住院大楼也将投入使用。
萨米国际医疗中心(效果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效果图)
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效果图)
深圳市大鹏医院(效果图)
深圳平湖医院(效果图)
新建医院委托名校办
为推动市属公立医院技术尽快上水平,规划提出未来5年将重点实施“开放办医策略”,争取在前沿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开放办医”即“所有权与运营权分开”,政府投资兴建医院,委托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或团队运营,让市民近距离就可以获得名院的医疗服务。
目前按这一模式运营的医院包括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据悉,今后新建市属公立医院基本上都将通过这一模式运营,力争在医院开业后5年内达到三级甲等医院和国际医疗质量认证标准,在5-10 年内建成5-10个达到国家级水平的医学重点学科,在10年内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
将建设质子治疗中心
在“十三五”期间,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用服务机器人和智能设备等国际前沿的医疗装备将配置到各大市属医院。
此外,质子治疗中心的建设也列入了规划中,这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技术之一。根据统计,2015年本市医保患者转外地治疗的人员占医保患者的2.78%,其中多数为肿瘤患者。推动质子治疗中心建设,带动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热疗、微创介入和中医中药治疗综合治疗体系建立,将有望提升深圳肿瘤治疗水平。
规划同时提出,将联合国内外高水平医学研究机构、学科团队打造精准医疗、生物医学、转化医学、中医药等医学创新平台,推进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促进组织工程、细胞和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治疗等再生医学,以及三维可视化、3D 打印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快速提升我市高端医学技术水平。
患者不能点“医生”
规划提出,推进诊疗模式改革,推行团队式服务,组建医疗和护理服务团队,作为诊疗和护理服务的工作单元,改革病人直接挂号医生的模式,改为病人挂号科室或医疗团队,由医院根据病情合理安排就诊。目前这一模式已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推行了4年。
规划还提出,全面推进双向转诊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建立完善市属公立医院基层转诊病人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机制,2020 年实现市属公立医院门诊就诊人次中有 20%是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转诊而来。
完善预约挂号系统,全面推进预约诊疗,逐步增加公立医院预约诊疗放号量,2020年,预约诊疗率达到80%。据悉,市医管中心已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慧医院”,推动医保患者诊间支付,减少市民排队缴费时间,同时整合点餐、打车等周边服务,让市民就医更加方便。
学科建设“错位”发展
规划提出,实施市属公立医院品牌学科提升工程,促进专科差异化发展。到2020年,力争建成10家在华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院,建成50个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具备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潜质的品牌学科。
根据市属医院的类型、所在区域,结合市属医院领先学科、重点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全市总体布局、市民诊疗需求等因素,经市属公立医院申报,市医管中心从学科建设迫切性和学科发展基础水平两大维度入手,对各单位申报的学科进行定量打分排序,此后统筹学科布局定性通盘考虑,初步确定了61个创建学科名单,引导各医院重点突破、错位发展,减少同质竞争,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形成“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局面。
相关链接:
各市属医院重点建设的品牌学科
1、市人民医院(9个):呼吸内科、心内科、胸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妇科、神经内科、急诊科、医学影像学。
2、市第二人民医院(8个):创伤骨科、运动医学科、神经外科、烧伤整形科、耳鼻喉科、甲乳外科、血液内科、康复科。
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5个):骨脊柱科、重症医学科、超声科、内分泌科、皮肤科。
4、香港大学深圳医院(4个):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心血管治疗中心、骨科与创伤中心、产前诊断及生殖医学中心。
5、市中医院(5个):肝病科、肾病科、脾胃病科、内分泌病科、针灸科。
6、市妇幼保健院(4个):产科、新生儿科、生殖医学科、产前诊断科。
7、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2个):心外科(含心脏大血管外科)、心内科。
8、市第三人民医院(3个):感染病科、肺病科、肝病科。
9、市眼科医院(4个):眼外伤科、青光眼科、眼底病科、小儿眼科。
10、市儿童医院(4个):呼吸科、血液肿瘤科、小儿外科(含心胸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外科)、新生儿科。
11、市康宁医院(3个):临床心理科、儿少精神科、情感障碍科。
12、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4个):放射治疗科、胸外科、妇科(肿瘤)、病理科。
13、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5个):消化内科、肾内科、病理科、护理、围产医学科。
14、萨米国际医疗中心(深圳):神经外科。
编辑 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