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主题学术沙龙现场
26日,由深圳社科联主办、深圳市马洪基金会承办的“深圳学术沙龙”活动聚焦垃圾分类,该沙龙以“立及行动——九个垃圾分类与减量社团的观察”为题,邀请了各个社会组织从业者及相关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垃圾分类的概念、内容和意义等议题。
参会的各家环保社会组织都是长期致力于垃圾分类的机构,这些组织的工作人员也自嘲为深圳的“垃圾人”。在沙龙里,来自福田区生态文明促进会、龙岗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绿宝宝垃圾分类指导中心、绿果果低碳环保志愿服务协会等机构的“垃圾人”们纷纷自豪地分享本机构的“垃圾事业”,同时也各自坦陈了工作中的困难。
在沙龙中,正在做垃圾分类调查的大学生苗雨濛分享了本地一些案例。例如有社会组织在宝安一家小区设置了整洁美观分类垃圾箱,只要用一张卡在垃圾箱前刷一下,把厨余垃圾丢进去,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长期下来积攒的积分就可以去兑换一些礼物,颇受市民欢迎。而在大浪石凹的城中村里,社会组织进行了“酵素工坊”的尝试,让以前这个垃圾问题突出的城中村,通过引入酵素的作用,对水源、垃圾等进行有效的处理。
新安街道工作人员刘明表示,垃圾处理绝不是艺术化的改造,而是一个苦行僧的历程。真正的垃圾分类要符合当地的民情、国情,台湾街上可以没有垃圾桶,但如果深圳的道路上没有垃圾桶,民众认为这是政府理应提供的服务。“垃圾分类应该小步快跑,通过扩大试点小区的数量,树立全面科学的标准,再寻求政策的支持。”他还表示,在小区里的垃圾分类不能给市民的生活习惯带来太大的改变。成人的观念改变非常困难,他希望能从小孩抓起,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他还介绍,一吨垃圾的处理费用在不含后期污染处理的情况下,大概在1000元左右。
深圳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刘筱表示,近年来,大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关注在不断升温,她认为,环保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教育问题,将在下一代人中产生影响。面对问题,应当靠文明、靠教育去不断地改变。她还提到,老一辈的人对垃圾分类有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是来自于物质稀缺的时代留下的习惯,包括回收不同类型的废品等。而这也正是日本、台湾等资源匮乏地区在垃圾分类问题上特别重视的原因。
一直进行垃圾分类研究的吴建升表示,深圳垃圾分类近几年一直停留在试点阶段,并没有规模化推广,因为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没有做好准备。而且已经制定的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依然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执法主体不明确造成法律不具有可操作性。今年北京已经出台“大城管”的改革,力求避免管理主体分散的问题,值得借鉴。
在调查中,有环保社会组织表示,目前目前主要经费来源是来自于政府项目补贴、众筹、基金会、企业内部私人出资以及后端产品的盈利。而在人力方面,能够长期致力于环保等公益组织或者社会企业的人仍属少数,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很难吸引人才和人力。
不少环保组织认为,对于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要有步骤,不要列大的指标,避免假大空,要做到可落地;要有专门的垃圾处理机制;在垃圾的后端处理方面,需要强大的技术团队,甚至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政策应当从源头上支持减少浪费,例如减少过度包装,比如餐桌上是否提供卫生纸,飞机供餐可以自行选择是否需要等。
编辑 欧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