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把脉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读特特派记者 杨丽萍 周元春 方慕冰 蔡青
2019-01-28 08:24

原标题:省政协委员把脉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启动建设大湾区人才大数据中心

正在广州举行的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不少委员认为,培养与吸引高端人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是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源泉。

人才培养:建设实训产业园培养实用型人才

省政协委员陈林汉表示,大湾区人才培养与储备要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和协同体系优势。“大湾区凝聚了一大批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陈林汉说,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如果能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储备方面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和协同体系优势,将为国际通用型、外向型人才培养与储备提供世界一流的平台。

陈林汉同时指出,大湾区在人才发展战略上,加大理工类院校投入的同时,也需要为经济管理、法治建设、社会服务以及人文交流类学科突出的文科类或综合类院校加大支持力度,从人才培养经费、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帮助。“只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服务类创新人才,才能为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务。”陈林汉说。

省政协委员游忠惠则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制造业人才培养上。“迈入工业4.0时代,人才培养决不能停留在传统模式。”游忠惠说,目前很多普通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基本什么都不会,用人单位需要花费至少半年时间培训各种实用和适用技能,再通过半年熟悉应用场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无法匹配工业4.0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实用型人才缺口还在持续增大。

游忠惠建议,大湾区建设市场化可持续、国际化开放式实训产业园,成建制培养实用型人才。“比如,实训产业园可与知名企业共建人才实训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师资、课程和服务团队,打造人才培训超市,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实训服务。还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办学分制实训课程,甚至与德国、日本等国先进制造业院校合作,建立高起点实训标准,培训国际化先进制造业人才。”

人才交流:在大湾区内探索“双聘教授”机制

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通脉”,如何让人才要素顺畅流动起来成为省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台盟广东省委会在其提交的提案中认为,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粤港澳三地之间包括人才在内的要素流动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相比,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短板”。

比如,CEPA框架下,港澳与内地对人才的资质认证体系不同以及互不相通,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在香港所获得的资质得不到内地认同,无法执业。为此,台盟广东省委会建议,继续落实湾区内跨境职业资格准入和专业资格互认,扩大紧缺型人才资格互认的专业领域,允许更多领域已取得香港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可以到大湾区执业。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也建议增进粤港澳三地科研合作中人、财、设施互联互通。包括,在湾区内探索“双聘教授”机制,允许港澳高校的一流科学家与学者在内地高校长期同时受聘;加快出台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相关管理方法,试点实施湾区内科研经费跨境使用机制。

人才服务:加快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如何为大湾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游忠惠认为可以借助于人才大数据的力量。

“运用人才大数据可以有效解决人才资源体系存在的人才供给和需求匹配的矛盾。”游忠惠说,人才大数据通过采集、存储分析人才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美、实践、创新等相关信息,结构化构建人才成长档案数据库,为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与交流提供依据。建议由省委组织或社保人事部门牵头、第三方机构参与,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大数据中心。

省政协委员朱颖恒也建议,大湾区应当加快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解决好流动人员的就业、医疗、社保、住房等问题。

编辑 李怡天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杨丽萍 周元春 方慕冰 蔡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