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 据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显示,目前大湾区内有超过1.89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从国际经验来看,湾区也是引领科技变革的“领头羊”。
正在举行的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依然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他们纷纷把脉支招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委员们认为,大湾区创新要素集聚,高教资源丰富,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但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然面临不少的难题,需要有效地整合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需要有效地动员大湾区的创新资源,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需要有效地促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建立大湾区港深科创中心
台盟广东省委会在其提交的《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案》中建议,加快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个体等创新主体,以及政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创新创业支撑条件,着力形成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在大湾区通过改革科技成果评价、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科技人才评选、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建立更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攻克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和方法等长效激励机制。此外,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合作,重点围绕智慧制造、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合作,争取取得重大的创新突破,占据领先地位。
省政协委员朱颖恒建议应建立大湾区港深科创中心。“从区位优势来看,香港是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是全球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并且拥有众多国际知名院校。深圳则创造国内接近一半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聚集了华为、腾讯等一批高新企业。”朱颖恒说,设立科创中心有助于融通港深优势,实现强强联合。
构建大湾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民建广东省委会关注大湾区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其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指出,由于粤港澳三地社会制度、法律基础不尽相同,所拥有的资源也不相同,建立适宜于三地情况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需要克服三地之间存在的制度上、资源上的差异。
提案建议,构建适宜于大湾区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需要在政策上予以确定,可以通过立法奠定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的基础,其中就可以包括构建覆盖整个大湾区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的内容。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鼓励、引导优质的港资、澳资运营服务平台牵头或者主导大型的统一运营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而且可以充分照顾港澳地区制度需要和运作要求。另外,构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要从平台、机构、资本、产业等方面全面推进,构建四位一体的体系模式。
打造高端芯片设计产业集聚高地
对大湾区创新型产业布局,委员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民建广东省委会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将芯片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发展,借助华为、中兴、汇顶科技和ARM中国等一批企业在芯片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技术和经验,充分发挥华强北商圈电子集聚和珠三角地区电子制造优势,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全球芯片产业设计细分领域的领头羊,打造高端芯片设计产业集聚高地。同时,提前布局新材料芯片研究,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围绕生物、量子芯片及其他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开展基础研究,确保能在下一个芯片风口赶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实现弯道超车。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梁琦则建议,应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是产业体系的根基,新能源是构建更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因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就新能源而言,目前最受关注的是氢能,它被称为21世纪的 ‘终极能源’,是全球未来能源战略的组成部分和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梁琦说,目前,全球氢能源产业还没有出现垄断市场,如果能在粤港澳大湾区现有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加快新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完全有望成为下一代能源体系的引领者。她建议,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协调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审批流程,打造以车用氢能产业体系为重点的氢能产业链。
省政协委员曾少强则建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我国新药从研发至临床审批流程繁杂,周期长。”曾少强建议,大湾区应积极创建国家医药创新政策实验区,争取先试先行政策,实施特殊的人才引进、科研设备进口、技术转移等许可政策,探索临床数据互认机制,争取医药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加快新药临床、引进国际新药的审批流程,让大湾区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区域。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