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文坛少有的母女作家

读特记者 刘盟赟
2019-01-22 11:24
摘要

王安忆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而她的母亲茹志鹃(1925-1998)也是一位著名作家。

王安忆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而她的母亲茹志鹃(1925-1998)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茹志鹃是有创作个性的短篇小说家,王安忆是从事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的多面手。母女二人的文学创作重心虽然不在当代文学发展的同一时段,但都属于叱咤风云、独领风骚的领军人物,在当代文坛非常少见。而王安忆的文学创作部分也来自于家庭继承,一方面她的文学之路始于与母亲的通信,另一方面她不断继承和发展茹志鹃的创作技巧,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

茹志鹃

王安忆的文学之路开始于她与母亲的通信。1970年,16岁的王安忆在初中毕业后去了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她住在陌生的村庄里农民的家里,为远离家乡和看不到一点儿希望的前途感到苦闷。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茹志鹃因距离遥远,无法安慰王安忆,便开始和她通信。茹志鹃给了王安忆一个建议,不妨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看到的、所经历的,周围的农民、小伙伴们发生的事情等记录下来,将来或许有用。王安忆在后来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之时,“越来越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青年时代的王安忆

说起来,茹志鹃和王安忆还有一个偶合的特点:正式受教育时间很短,可她们全靠艰苦自修,学习和摸索了自己写作的事业。茹志鹃是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她另辟一隅,写出《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等作品,将“家务事,儿女情”的日常生活融进革命叙述。在王安忆身上,茹志鹃善于表现普通人、家务事、儿女情的这些创作特色一脉相承。王安忆的小说一直关注着小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本次列车终点》较早地反映了一代知识青年回城之后的困惑。《流逝》通过资本家少妇欧阳瑞丽展现了上海社会的世态人情。《富萍》中的富萍是千万个由苏北移民上海的女子的缩影。我们发现,她笔下全是些平凡的小人物,然而他们又都充满着改变命运的勇气。与母亲不同的是,王安忆的创作自改革开放始,因此她的作品似乎总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较之母亲在大时代里写“小”,她总想于“小”生命里见“大”,无论是少女“雯雯”系列、《小鲍庄》,还是《长恨歌》《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皆是如此。

书名:母女同游美利坚

作者:茹志鹃 / 王安忆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这对母女作家文字上唯一的交集,也许要算这本《母女同游美利坚》了。1983年,她们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其后又到美国东、西岸讲演和旅行。沿途两人分别记录下各自所见所闻所想。二人笔下不单是对异域风光的描绘,更有对美国社会各种层面之“我见”,对美国华人世界特别是留学生的刻画,及与陈映真、七等生、聂华苓、吴祖光等作家、文友交谊的抒描。

回国后,母女二人的日记在南京《钟山》刊载。回忆这本日记,王安忆用“不忍卒读”来形容。她说:“如果单是母亲的日记,一定更受欢迎。相比之下,我的日记就是一本流水账,事无巨细,来不及思考、提炼、去芜存菁,文字且‘水’得可怕”。王安忆说自己“水”,不无在母亲面前的自谦。但日记内容过于庞杂,确实令当时出版单行本几经周折。最终,在1986年分别由香港三联书店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一份时代记录,此后再无重版。

转眼35年过去,恰逢茹志鹃去世20周年,中信出版集团的大方团队再次编辑出版此书。王安忆说,“这些日记,要说有什么价值,大概就是老实地记录了那段生活,其中的人和事正超时速地退去,退去,退成历史”。除了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纪念意义外,以今视昔,很多人和事都成为怀想,彼时贴心贴肉的文字成为曩昔历史的压痕,当今天的读者感慨文字里的人事代谢与母女二人视角差异时,也许更能体会那个年代海内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轨迹。

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记者 刘盟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