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杰出作家阿摩司·奥兹去世 在爱与黑暗中书写现实

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2018-12-29 21:03
摘要

伟大的希伯来文作家阿摩司·奥兹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12部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杂文、随笔集和儿童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爱与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尔》、《一样的海》等。


12月28日,以色列文坛杰出作家阿摩司·奥兹因癌症在家中去世,终年79岁。他的女儿在推特上宣布了这一消息,称父亲"被他所爱的人所包围而平静睡去",并希望奥兹留下的精神遗产能继续修复这个世界。

伟大的希伯来文作家

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阿摩司·奥兹发表12部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杂文、随笔集和儿童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爱与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尔》、《一样的海》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曾获法国"费米娜奖",德国"歌德文化奖","以色列国家文学奖"等文学大奖,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阿摩司·奥兹原名阿摩司·克劳斯纳,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户犹太人移民家庭。阿摩司·奥兹的父亲懂十几种语言,却只教他希伯来文以增强文化认同。在父亲的影响下,尽管阿摩司·克劳斯纳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却始终坚持用希伯来文创作,为希伯来语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2岁那年,他患有忧郁症的母亲自杀,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阿摩司·克劳斯纳,两年后,他因与父亲不睦离家到基布兹胡尔达,并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文学与哲学,改名阿摩司·奥兹,意为"勇气"。后回到基布兹,开始文学创作。

1968年,阿摩司·奥兹的第一部小说《我的米海尔》出版,一举成名。此后的50年里,他源源不断地推出文学作品。早期的阿摩司·奥兹为了确立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常把一些正常的叙述打乱,用精巧的修辞,将几件事平行穿插着写。阿摩司·奥兹早期的许多小说,均以基布兹为背景,并折射出他自己初到基布兹的真实感受。在创作风格上,奥兹注重文学技巧与文学类型的实践创新。如《黑匣子》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莫称之为夜晚》将背景置于现代生活之外的沙漠小镇,《一样的海》将诗歌与散文组合在一起,《地下室中的黑豹》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等等。

代表作《爱与黑暗的故事》以家庭窥视民族风貌

2002年,阿摩司·奥兹的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出版,并成为了以色列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书之一,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作为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以色列文坛的"新浪潮"作家代表,阿摩司·奥兹的写作主题常聚焦不幸的家庭。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他记述了自己的父母因相爱而走向婚姻,却以悲剧收场。阿摩司·奥兹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家族历史,透视了犹太人的政治与个人创伤,向读者展示出一个家族的历史与百余年间的民族发展进程。阿摩司·奥兹曾表示,"家庭,是人类发明中最为神秘,最富喜剧色彩,最具悲剧色彩,最为充满悖论和最为引人入胜的存在"。以家庭为入口,可以窥见以色列的社会风貌和人世百态,展示以色列生活的本真和犹太人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和生存挑战。

2015年,《爱与黑暗的故事》被搬上银幕,以色列裔美国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在片中扮演奥兹的母亲。2016年,奥兹在中国参加活动时曾谈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我非常欣赏波特曼把自己的一部分深深注入这部作品中。我从来都没有期待她完整地呈现600多页的《爱与黑暗的故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她基于我的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我觉得她的作品非常感人,并且富有感情。"

阿摩司·奥兹的最后一部作品小说《犹大》于2017年推出英文版。讲述了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在耶路撒冷的一幢房子中理解这个世界的故事。《犹大》入围了布克国际文学奖的短名单。

结缘中国,拥有大批读者

阿摩司·奥兹为不少中国读者所熟悉,他的长篇小说自1998年开始被译介到中国,多部作品的中译本不断再版。阿摩司·奥兹本人也曾于2007年和2016年访问过中国,并曾两次受中国社科院外文所邀请,到外文所发表主题演讲,参与新书发布、作品研讨、作家对谈等学术活动。《世界文学》早在1994年第6期刊登过阿摩司·奥兹的短篇小说《胡狼嗥叫的地方》。他的另一篇短篇作品《一片土地、一份和平》、长篇小说《地下室中的黑豹》(节选)等,以及陈众议、陆建德等批评家对他作品的一系列评论,引发了中国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学者和翻译家中,钟志清是与阿摩司·奥兹接触最多、感情最为深厚的。听闻阿摩司·奥兹离世,钟志清在悲痛中为《世界文学》的纪念小辑写下悼念文章。文中,钟志清回忆了阿摩司·奥兹访问中国的种种事宜,他表示"阿摩司·奥兹对中国的爱是由衷的",并认为阿摩司·奥兹"表现出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钟志清在文中透露:"阿摩司·奥兹的一大心愿是希望我把他的《背叛者》(Judas)与《犹太人与词语》(Jews and Words)翻译成中文。"

《世界文学》 杂志主编高兴发文称:“第一次见到阿摩司·奥兹先生,是在黑海边,2001年。印象中,奥兹先生谦逊,儒雅,安静,文质彬彬,但演讲时,那么富有激情。那次我们一起参加罗马尼亚奥维德文学节,奥兹先生获了大奖。后来,在北京再度相聚时,感觉已是老朋友了,特别亲切。今晨,惊闻先生仙逝,感觉无比悲痛。好在先生留下了那么多那么好的作品。读先生作品,就是最好的纪念。愿奥兹先生一路走好!”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