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改革开放迎来翻天巨变 罗湖:新时代全面振兴发展
读特记者 冯庆 见习记者 张思奇 实习生 姚家莹 通讯员 姚波 李凤智 谭志成
2018-12-28 09:58

40年弹指一挥间。 改革开放,给罗湖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罗湖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区域结构得到优化重塑,质量效益获得持续提升。

上世纪80年代,罗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进程。1990年之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服务型经济特征显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服务业结构迈向高端。2017年,罗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2.7%,比2004年提高14.7个百分点。罗湖经济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密度居全省全市前列,同时集约型发展推动效益提升、能耗下降。2017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7万元,居全省各区(县)第一;每平方公里GDP产出27.45亿元/平方公里,居全市第二;税收亿元楼38栋,比2011年增加14栋;万元GDP综合能耗连续7年全市最低,2017年仅为0.17吨标准煤,相当于2015年的81.6%。近年来,罗湖还全力打造“一河六圈三带”,“北科技创新、南金融商贸”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全面振兴的新罗湖。(资料图片)

40年来,罗湖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新动能快速崛起。传统产业方面,金融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罗湖金融业从弱到强,开创了多项“全国第一”,如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第一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经批准的证券公司等等,已发展成为全区第一大产业。罗湖历来是全市的商业中心,2017年商贸业增加值428.84亿元,比2004年增长218.6%,占全市同行业的15.5%,形成了万象城、东门等各具特色的商业集群。自上世纪90年代起,黄金珠宝产业在罗湖水贝集聚发展,一直处于国内同行业龙头地位,有“中国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罗湖”之说。2017年,全区黄金珠宝产业法人企业2934家,比2011年增加1586家;专业交易市场27家,比2011年翻一番;规模以上黄金珠宝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54.6%。与此同时,近年来罗湖“三新”经济蓬勃发展。2011年起,罗湖商务服务业步入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互联网+”融入各行各业,新业态迅猛发展。近年,罗湖大手笔规划建设“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入驻,新动能茁壮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以来,在城市更新和“罗湖棚改”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20.0%以上的高速增长,投资规模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2017年,投资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28.98亿元,其中城市更新项目投资突破150亿元,占全区投资的67.5%。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功能品质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罗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绿色发展成效突出。1980年,罗湖辖整个深圳经济特区。1997年,罗湖区保持现行政区划建制至今,辖区面积78.75平方公里,下设10个街道。2017年,全区常住人口达102.72万人,规模相当于内地一个大城市,是1986年罗湖管理区的8.3倍,建成区人口密度达2.96万人每平方公里,与纽约曼哈顿相似。

改革开放初期,罗湖道路仅有9条,总长约4.2公里。经过40年发展,现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既有口岸、火车站、汽车站等区域交通设施,也拥有较高密度的轨道网络和较为发达的公交快干支线。2017年,道路总长209.65公里;地铁线路5条,轨道交通密度居全市前列;公交线路211条占全市的27.8%。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罗湖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加快“五横六纵”干线路网建设,交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罗湖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特别是近年来,“蓝天保卫战”、“治水攻坚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行动深入推进,城区含“绿”量进一步提升。18年来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几乎每年均超过300天。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罗湖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科技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公共卫生事业成就瞩目,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2017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教育支出达40.06亿元,是2001年的11.8倍;各类学校(园)217所,比2000年增加73所;在校学生18.21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普通高等学校上线率连续6年超过90.0%。罗湖教育投入、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均在不断提高。

2000-2017年,罗湖专利授权量累计达2.93万件,年均增长20.7%。近年来,全区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互联网+”、“四创联动”、“智慧罗湖”、“人才兴区”行动全面推进,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加快,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2017年,全区R&D支出大幅增长85.4%,创历史新高。

回溯1985年末,罗湖仅有6家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不足3000人。到2017年末,全区医院达28家,加上门诊部、私人诊所、妇幼保健院等,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02个,卫生技术人员1.42万人。2017年,全区医院实际开放床位6407张,是2010年的21.4倍。2015年起,罗湖在全国率先开展医疗集团改革探索,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薄弱的难题积累宝贵经验。罗湖“医改模式”硕果累累,已向全国推广。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也为罗湖文化事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罗湖在全市最早建成了区级文化馆和图书馆。目前,全区形成了以“三馆十站”为主阵地,7个街道图书馆分馆、88个社区图书室和89个社区文体广场为平台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00-2017年,全区文艺作品共获得全国、省、市奖项超过4000项,原创作品“09剧场”《军哥剧说》受邀到全国各地示范演出。在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2017年,人均体育设施面积1.5平方米,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罗湖体育休闲公园近年建成开放,是全市最大的体育休闲公园和居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2000年以来,罗湖累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近700次, 2017年国民体质测定合格及以上比率为89.1%,比2000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居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40年之“罗湖行动”

促进“三大变革” 建设“四个城区”

推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在罗湖落地生根

“罗湖将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政治保障,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局统领,以‘补短板、强优势’为战略思路,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关键手段,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指示精神在罗湖落地生根。”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区长罗育德表示。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作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指示精神,罗湖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实施方案(2018-2022年)》,并从组织领导、政策研究、督办查办等多个方面进行保障。

以“改革”为关键词,罗湖将以推动“三大变革”为主线,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

围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三大变革”目标,构建十大关键性体制机制,率先改革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形成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以“协同”为关键词,罗湖将以创新升级协同发展为引领,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结合罗湖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及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中的角色定位,围绕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目标,构建起符合罗湖实际的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结构。

以“开放”为关键词,罗湖将以四大城区建设为引领,在全面开放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充分发挥罗湖改革开放发源地的角色优势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活力口岸城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的枢纽城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先锋城区”四大城区为目标,构建具有罗湖特色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关键词,罗湖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在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在系统总结罗湖区社会治理先行探索经验基础上,找准罗湖在社会治理的优势、短板和不足,对标率先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高质量回应“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从点、线、面系统构建在共建共治共享上走在全国前列的社会治理格局。

改革开放40年之罗湖名片

罗湖区地处深圳市中部,与香港山水相连,拥有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莲塘口岸和深圳火车站、深圳汽车站等重要交通设施,是联通广深港、服务大湾区的重要枢纽。

辖区面积78.7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保护区占61%,呈现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良好生态格局。下辖10个街道、83个社区、11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02万,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60万。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2161.19亿元,位居“广东经济十强区”。

罗湖区成立于1979年,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作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地方,罗湖的特区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国贸大厦、地王大厦、渔民村、罗湖桥等一大批特区文化名片,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中国第一家期货市场、中国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等多个“全国第一”,留下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宝贵足迹。

改革开放40年之罗湖数字

经济增长保持高速度。2017年,罗湖地区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比1980年翻十番有余,年均增长23.3%,比全省、全市年均增速快10.7个和2.0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80年,罗湖GDP约0.07亿元,之后连续跃升,1987年突破1亿元、1993年超过10亿元、2000年接近300亿元、2005年上升到500亿元、2010年突破1千亿元、2017年首次站在2千亿的历史新台阶,达到2161.19亿,居全省各区(县)第十位。

人均GDP实现新跨越。1986年,罗湖人均GDP不足200美元,之后不断增加,2000年接近5000美元;2007年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6年首次突破3万美元,按可比口径是1986年的11.2倍,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2017年,人均GDP3.15万美元,接近世界第25大经济体意大利水平。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90年,罗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2017年达97.63亿元,年均增加3.56亿元,年均增速为16.7%。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政府增强经济社会调控能力和加大民生投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改革开放40年之罗湖征程


1980年以来罗湖区GDP总量及增速。

(一)起步阶段(1979-1989年)

1979年1月,宝安县改名深圳市,同年成立罗湖区。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罗湖是特区的中心区,属于功能区性质。罗湖城市开发建设由此全面铺开。1985年底,国贸大厦竣工,以“三天一层楼”刷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二)高速发展阶段(1990-2003年)

199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罗湖行政区以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罗湖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1993年GDP增速达到41.2%的高点。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为主转变,蔡屋围金融中心等片区建设快速推进,成为全市商贸、金融、物流中心。

(三)转型探索阶段(2004-2011年)

罗湖经济步入调整探索期。这一阶段,罗湖启动城市二次开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推进“四城一镇”建设,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以来,罗湖坚持以质量为导向、以创新为路径,在全市率先推出建设“‘深圳质量’先行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高质量标准规范、提升各项工作,“五位一体”建设成绩令人瞩目。紧扣“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两大重点,加快“一中心两基地”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

2016年起,围绕更新再造、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城区治理、民生改善、改革攻坚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罗湖振兴发展,经济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罗湖经济社会主旋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优异成绩,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冯庆 见习记者 张思奇 实习生 姚家莹 通讯员 姚波 李凤智 谭志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