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一名17岁的中学生,曾经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和同学一起发起了“我生日我慈善”基金会,初中毕业后,他到美国的一所中学求学,同时也把公益做到了大洋彼岸。而这个深圳少年叫解松若。他在美国时通过演讲已筹得约1000美元,今年暑假的时候他将把这些善款带回深圳,帮助在深圳进行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吸引“吃货”来捐款
到美国的第二年,解松若和几名亚裔同学组成了“AAA”(亚洲美国联盟)社团,他说,这个社团的主旨就是发扬亚洲文化。中秋节的时候,美国人对中国食物有兴趣,社团就会组织包饺子、做月饼,邀请美国学生一起来聚餐。在吃的同时,解松若便开始介绍自己在国内的“我生日我慈善”基金会,希望同学们来捐款。
他说,这样的效果往往会很好,一方面可以让老外们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宣传他的公益活动。
中西文化碰撞也让解松若对慈善有了不同的感悟,他说美国的公益氛围很好,几乎是全民慈善。
学校助力公益梦
除了在社团活动中宣传公益理念外,他也利用起了学校的官方资源。解松若说,在美国做公益,会得到很多渠道的支持,他把自己在国内做“我生日我慈善”的事情和学校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于是,就有了“捐出2-5美元,不用穿校服”的募捐活动。解松若说,他所在学校是一所管教很严格的中学,学生按照规定都是要穿校服的。但是在学校的支持下,在他的宣讲活动当天,学生只要捐出2-5美元,就可以拥有不穿校服的特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举两得的“福利”,又可以献爱心,又可以满足自己的爱美之心。
那天在活动中,解松若这个来自中国的公益少年,当着全校400多名学生的面,作了一个小型的演讲,呼吁美国学生也加入救助中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行列。回忆起那天的场景,解松若还有些小激动,他说现场是不能捐钱的,按照美国的习惯,得活动之后才能开始捐款,所以他自己并不知道那天到底有多人捐款了。但他记得,当时现场有很多人给予他掌声。
他告诉记者,当时收的都是现金,因为自己还小,也没有能去汇款。“现在钱都放在学校的保险柜里了。”解松若说。
来源 羊城晚报 信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