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以项目化推进深圳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打造深圳社会治理品牌,首批60个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实践创新项目近日“出炉”。本期重点介绍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司法局在社会治理实践创新上的典型经验。
社会治理奉法为先。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司法局近年来充分发挥法治作为社会治理重要基石作用,有力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市公安局全面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开展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市中级人民法院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的做法,均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福田现场会上获经验介绍和推广。市司法局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做法近年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深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增添“法治力量”。
市公安局:全面整合基层治理资源
让社会治理更有精度
在龙华同胜社区,一种全面整合各种基层治理力量、变“九龙治水”为“一体同责”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近年来成效突显。
公安民警在巡逻。
原来,为解决基层治理力量分散、人浮于事、职责混杂等问题,龙华同胜社区由属地派出所牵头,在街道、社区、居委会设立安全管理中心、站和组架构,对各类辅助力量减员、增薪、提效能,一体使用。试点3个月,辅助力量从178人减至120人,排查隐患1041处并全部整改完,工作效能是之前的4倍多。同时,以楼栋为单位,按排查隐患情况悬挂警示牌,实施隐患整治闭环运作,逐个压实基层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机构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实现安全管理多方齐抓共管。自去年初试点以来,同胜社区违法犯罪总警情、八类暴力犯罪警情以及“两抢”“盗窃”“黄赌毒”、火灾等警情均同比出现两位数大幅下降。
近年来,市公安局将社会治理矛头直指矛盾纠纷最集中、情况最复杂、治理最困难的基层社区,创新运用高度集约的“块数据”,压实高度融合的“块责任”,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先后试点探索了龙华同胜、罗湖物业管理、福田水围、南山南园、龙岗吉祥、景乐南北整治等社会治理新模式,破解了一些长期困扰的难题,提升了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同时,针对群众对高效便利服务的渴望,市公安局在互联网搭建民生警务“深微”平台,群众可办理137项服务,其中,56项零次跑动,80项一次跑动,1项两次跑动。在全市安装“警务多功能自助办证一体机”155台,覆盖了口岸、办证窗口、大型社区等区域,24小时办理港澳通行证签注和身份证、交通违法处理等业务,把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出台服务企业10项措施,开设“直通车”和“绿色通道”,为企业人才入户、配偶子女随迁等提供了大量便利。深圳也成为全国户政业务“网上办理”种类最全的城市,荣获2017年中国“互联网+政务”优秀案例。
2017年,深圳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第三方测评首次双双荣获全省第一。
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开展涉罪未成年人帮教,
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简称“未检”),是一项被誉为“有温度的工作”。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部门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未检工作的基本思路,克服单纯办案思想,将工作重心由个案办理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建设转变。
据了解,近年来,在市检察院主导下,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未检工作的社会支持体系,为两级院统一提供合适成年人、社会调查、个案帮教等社会服务。同时,鼓励、支持区检察院结合自身特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其中福田区检察院精准帮教、专业社工建设、检察官和社工工作平台搭建;盐田区检察院组织法治进校园活动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南山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涉酒吧犯罪综合治理;宝安区检察院观护基地建设等共建共治共享工作都各有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福田区检察院的“大爱福田”精准帮教项目。
2013年8月以来,福田区检察院以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且不再犯罪为目标,联合区团委探索创设了“大爱福田”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程。经5年发展,形成了“福田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深圳检察官远赴江西等地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进行家访及社会调查。
在“大爱福田”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程专业化队伍建设中,福田区检察院成立了未成年人检察业务部,并进一步分设办案、帮教、预防、联络等专业组,实现了未检工作专业化。同时,探索创建“儿童矫治医院”,开展精准帮教。而且还积极探索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和保护机制。及时介入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建立被害人“一站式”取证机制,避免反复取证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引入专业司法社工和心理专家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社会化资金救助平台,及时救助经济困难的未成年被害人。
5年来,福田区检察院共系统帮教192人,帮助118人返工,其中一人获得“天使投资”资金100万元。帮助38人重新就学,考取大学11人。实现社会调查、心理测评和系统帮教百分百全覆盖。不起诉转处分流率大幅提升,2017年达到59.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倍多。帮助十多个孩子和家庭从被侵犯的阴影中走出。先后获得广东省“青少年维权岗标兵”“深圳市十大法治事件”和“深圳市法治惠民工程”等荣誉,获高检院通报表扬。
市中级人民法院: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让社会治理更有深度
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12月5日,深圳市两级人民法院共委派调解和委托调解案件106557件,调解成功21844件,成功率20.5%,约占同期新收案民商事案件的10%,约为53名员额法官的办案量。数据的背后,是近年来法院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创新,构建“以司法引领推动多元共治,以信息协同智能多元化解”的深圳法院解决方案,为新时代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格局打造“深圳模式”。
近年来,全市法院案件量持续大幅攀升,人案矛盾日益凸显,法官办案任务越来越繁重。为化解矛盾纠纷、破解案多人少供需矛盾,深圳法院立足基层化解,构建司法引领下的多元解纷格局。同时大力推进解纷主体多元化、专业化,既发挥司法引领作用,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商事调解等各类基层调解主体的优势,积极推动调解、仲裁、公证等解纷主体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为打造全流程、多角度、广外延的纠纷解决立体化体系,深圳法院制定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实施意见》《深圳市法院系统特邀调解员管理试行办法》《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诉前调解工作指引》《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调解员补贴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实现了工作机制制度的系统配套。同时还积极就解决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某一痛点的工作机制进行探索试行,如探索实践调解程序前置、建立第三方中立评估制度、发挥诉讼费用杠杆作用等。
2017年11月,深圳法院自主开发、上线运行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信息化平台——融平台,打造线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诉前调解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融平台具有“调解案件受理、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在线评议、类案推送、调解‘一键’转诉讼立案、繁简分流”等功能,实现调解全过程线上办理。融平台上线运行以来,截至2018年12月5日,受理案件数122685件,办结88273件。
市司法局: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行政,
让社会治理更有广度
遇到矛盾纠纷,想寻求法律帮助该怎么办?如今,不少深圳市民都会第一时间拿出手机,动动手指,在微信上查查“深圳法治地图”,一键搜索出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法律服务人员信息等。
早在2015年,市司法局就引入互联网思维审视和剖析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及时私密、互动灵活、操作简便的优势,在全国率先在微信平台搭建“深圳法治地图”作为深圳法律服务的移动互联窗口,为市民集中提供“找律师、办公证、求法援、寻调解、做鉴定”等法律服务产品,打造指尖上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
打造深圳法治地图,优化法律服务供给侧,是市司法局在社会治理中的一项有益尝试。社会治理奉法为先,近年来市司法局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从加强普法宣传、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做好社区矫正等工作入手,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针对新时代普法要求和公民法律需求,市司法局推动普法教育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化普法转变,探索实施深圳“公民法律素质提升资助计划”,为全市非政府组织搭建普法平台,鼓励和支持了学校、社工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等多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法制宣传活动,有效改善了普法效果。
社区矫正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自2008年起,市司法局通过鼓励和扶持市春雨社会工作服务社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工在资源整合和工作创新方面的能力,除成立社区矫正讲师团外,还整合检察院、监狱、教育展馆、律师事务所、心理咨询机构、义工联、公园、口岸等资源,同时以“连环画”创新形式讲好社区矫正人员故事,累计为社区矫正人员及其家属提供服务超过1万人次,带领社区矫正人员开展的社区服务惠及市民超百万人次。近年来,深圳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