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暨《内伶仃岛上的猕猴》作品研讨会”召开
读特记者 张锐
2018-12-07 16:04

12月7日上午,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市文联主办,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市作协、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福田区教育局、广东内伶仃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树林基金会承办的“生态文学暨《内伶仃岛上的猕猴》作品研讨会”在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召开。

与会嘉宾合影

南方传媒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应中伟、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国伟、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调研员胡滨、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深圳市文联创研部副主任、市评协秘书长刘上江、深圳市作协副主席于爱成、深圳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闫保华等领导,以及张锦江、王林、李学斌、苗福光、王一梅、王晓华、黄春青、王清、何敏静、肖勇、徐华林、谢晨、刘海龙、袁博等儿童文学作家、学者40余人,以生态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与重要地位为基点,深入探讨了广东本土生态文学《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的艺术特色及生态思想价值等问题。

会议围绕我国新时期生态文学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诉求进行了探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李学斌认为,袁博的生态文学倡导“人文自然史的生命观”,以‘猕猴看世界’和‘文明人反观自省’两个交叉视角来呈现内伶仃猕猴的命运遭际。不仅体现出人类自然生命意识的大幅提升,也昭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在生态保护和自然关系层面的观念改变与价值趋同。

《内伶仃岛上的猕猴》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内伶仃岛上的猕猴》以广东省的濒危动物猕猴为主角,书写了内伶仃岛的红树林、荔枝树、菠萝蜜等显著标志性植被和蟒蛇、黄鼬、黑耳鸢等特有的动物,突出了生态文学的地域性与作者袁博创作的专业性。这部生态佳作,不仅是现代岭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更是人类对自然的深度凝视,在生态文学创作方面为文艺工作者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是全力打造岭南本土生态文学新名片的重要尝试。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