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由罗湖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主办,罗湖美术馆、深圳意象美术馆承办的“惟心转境——戴士和、俞晓夫、周刚艺术作品交流展”在罗湖美术馆正式开幕,为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深圳市民们奉献了一场高规格高品质的文化盛宴。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原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上海信息办主任贺寿昌,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董小明,罗湖区副区长庄睿宁,深圳市文联综合部主任陈静,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石煜,原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著名油画家杨尧,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院长、著名油画家雷小洲,深圳市美协主席、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深圳市美协副主席、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艺术总监文祯非,罗湖区文联主席戴素霞,罗湖区文体局调研员黄煜,罗湖区文体局副局长洪福生及本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戴士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俞晓夫,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刚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据了解,本次交流展为罗湖美术馆2018年的重点学术展览,从2016年开始筹划至今。展览将持续至12月16日,展出戴士和、俞晓夫油画精品70余幅和周刚水彩力作40余幅。本次展出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三位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技能及思想,反映了他们持之以恒数十年坚守艺术追求的特质。主办方表示,通过此次展览,希冀观者能从三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心路和作品中,品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点滴,去追寻作者的创作轨迹及心路历程,拓展视野,加深对当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油画、水彩画传入中国已有几个世纪,在中国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之路后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中国油画、水彩画开始渐渐摆脱西方绘画的创作意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和行为特质。
在当代艺术创作思想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并把中国画的核心思想——“物转于心,心转于意,以意造物”融入到创作中,如画册序文所述“‘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凡物之所遇,必造于境,此谓心随境转则不自在,心能转境则无处不自在者乎”。在当代油画、水彩画的创作领域,能达此心境的艺术家寥若星辰,而戴士和、俞晓夫、周刚三位艺术家则是星辰中最耀眼的三星,是这个领域中的领军人物。
【读特新闻+】
艺术家简介:
(一)戴士和:
戴士和出生于四十年代,在三人中最为年长。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生于北京长于北京,除去到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进修的几年,工作生活学习基本都在北京。戴士和喜爱现场写生,生机勃勃的写生作品透露着北方人性格中的爽朗与明快。他崇尚写意精神,注重将中国的传统绘画精神“趣在法外”融入到日常的油画创作中。
本次展览展出的30多幅写生作品所体现的生趣,一笔一划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不仅让描绘的形象鲜活、笔画生动,且令主题更平易近人,更容易让普通观者产生共鸣。罗湖美术馆学术委员彭锋曾评价:“在戴士和的作品中,绘画的痕迹既是物象的印迹,也是画家的心迹。每幅作品,不仅是自然‘面纱’的揭露,也是画家心扉的敞开。通过戴士和的作品,我们一方面走进了生动的自然,另一方面遭遇洒脱的心灵。他的画常常给人痛快淋漓的感觉,因为他的心灵与自然一样真诚而深邃。我们从戴士和的作品中看到的既有天真烂漫,又有老辣深沉。”
(二)俞晓夫:
俞晓夫则偏重大型历史题材,油画创作风格与戴士和截然不同。他1950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并于1988年赴英国留学。正是因其出国留洋的经历,俞晓夫的作品更强调民族性。二三十年来,他先后创作了《轻轻地敲门》、《司马迁回故里》、《大先生鲁迅在海上》、《嘎达梅林》、《尘埃》、《辛亥革命之宋教仁遇刺》、《中共二大会址》等多幅历史巨作。
在他展出的作品中,有多幅新作为首次展出,创作内容任意拼贴组合,重新理解塑造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大笔触的洒脱带着追古述今的豪迈之气。他表示:“我喜欢把经典的‘文化大餐’切一段下来嚼一嚼、品一品,重新组装一下,因此是组合式的。同时也强调民族性,我知道要找到一个有民族性的东西是很难的,但这是中国艺术家必须要过的坎。如果没有这一点,人家最多会说这是一个比较有天分的画家,但在历史层面没有太大的作为,这是很可怜的。把当代人和古代人组合在一起,是一种冒险。”
(三)周刚:
周刚是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潜心研究水彩创作,此次展出作品像一部写实电影,记录了他在矿区写生的心境与历程。一个个鲜活的矿工形象,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周刚在一次次深入矿区与矿工们同吃同住后创作出来的,每一幅画作背后都留下了矿工的真实姓名。
周刚在创作中立足于自身文化,坚守本土主义。画面中流露出来的自然和谐将其炉火纯青的画技表露无遗,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更是东方艺术中“师法自然”的延伸。
编辑 党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