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本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8:聚首卡托维兹》。绿皮书指出,我进出口贸易中90%以上的运输量均由航运承担,全球性航运减排政策安排将对我相关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据介绍,国际海事组织(IMO)第72届环保会海运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取得积极成果,于英国伦敦当地时间4月13日,以环保会决议形式通过了IMO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该战略为全球海运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总体安排,是IMO海运减排谈判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向国际社会和业界传递出国际海运业向低碳转型的强有力信号,彰显了IMO在引领海运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卓越领导力。
为了与《巴黎协定》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 IMO战略描绘了海运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愿景,即持续致力于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将其作为当务之急,旨在于本世纪内尽快逐步停止海运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目标方面,战略分别从船舶(单船)设计能效、国际海运业整体的平均碳强度和国际海运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三个方面提出明确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初步战略尽可能全面地罗列了可选减排措施清单,并明确了包括短期(2018-2023年)、中期(2023-2030年)及长期(2030年后)在内的实施时间表。接下来,IMO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制定初步战略的落实计划,并对这些措施进行评估和排序,以便尽快付诸实施,并且在开展实证分析和研究基础上,于2023年修订形成最终战略。
绿皮书指出,中国作为世界造船大国和航运大国,造船能力和航运船队规模在世界排名分别居第1和第3位,我进出口贸易中90%以上的运输量均由航运承担,全球性航运减排政策安排将对我相关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绿皮书认为,从我国目前海运低碳发展基础和现状来看,我国拥有较为完整的海运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起了海运能效法规政策框架和能耗统计体系,并通过拆旧造新、淘汰老旧船舶、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推广岸电等专项的或协同性的政策行动,在船龄、燃油使用、总体效率水平上大幅改观,推动了船舶工业的低碳发展。但应看到,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未来应对海运绿色发展还存在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我国船队基数更大,且未来运输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减排形势更为严峻;二是对于技术、能源等关键应对措施,我国需要抓紧追赶;三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提前布局,我国需要专门针对海运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长远布局。接下来,能否在国内产业发展中做好统筹布局,谋求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机并转化为持久优势,是我国造船和航运大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