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知名书法艺术家王子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书法,进入现代之后如何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是很多书法家都要面对的问题。11月25日晚,在深圳市福田区曲荫山房茶馆举行的“鹏滘雅会”第三回沙龙系列第三期便聚焦于这一话题。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知名书法家王子蚺带来一场题为《我们的居住与书法》的讲座,图文并茂,生动详细的与市民一起分享他对书法的见解。
王子蚺,知名艺术家、策展人,现为深圳美术馆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会长。海南海口人,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美术研究所,获美术史学士学位、书法艺术硕士学位。著有《居住空间的书法艺术》。
书法呈现稚拙率真意趣
王子蚺书法作品之一
一如正在热映的电影《你好,之华》里的书信往来,有着令人着迷的温度。书写这件事在王子蚺看来是有温度与厚度的,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的文脉传承。
对书法的关注首先源自他本人与书法有着不解缘分。自学生时代与书法形成的亲近关系让王子蚺孜孜不倦地探源察流,寻觅本真,并为自己设计了这样一种书法形象:合理法而不拘末节,气度大而不犷悍,内蕴深秀而外耀神采,稚拙澹泊而不乏苍茫,合庙堂气与书卷气于一身,展示出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
“拙里功夫,淡中滋味”是评论家对王子蚺书法的评价。王子蚺的书法,主要从碑学入手,长期临池《张迁碑》《石门颂》《泰山经石峪》《石门铭》《郑文公碑》等,尤其痴迷《泰山经石峪》,揣摩玩味蕴涵其中的古拙、朴茂与苍茫。在他看来,碑学书法稚拙率真之意趣,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天然美。
居住空间是书法艺术重要的载体
王子蚺书法作品之二
长期的“我手写我心”的艺术实践让王子蚺对书法如何在现代社会激发出内在的活力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渐渐的,他将研究的视角更具体到一个落点:书法与居住的关系。
在这之前,他对书法与空间、建筑的关系多有思考。在他看来,书法艺术是古代居住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性建构要素。一介小院,几处题名;一间斋室,两副联语,不仅仅是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情有独钟,而是居住者注重居室与人的精神沟通。
分析个中原因,王子蚺认为这与我们的民族性格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是一个擅长运用文字来表达意念、情感的民族,居住空间是每日生活的场合,古今都是书法艺术重要的载体。
王子蚺说,“中国人一向表达含蓄,却在建筑空间中采取直接文字说明的手法,然而文字内容又往往是朦胧含蓄的,这种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可以说是热爱并擅长运用文字表达的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方式。并且,这些建筑中的文字必须通过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而这艺术形式的核心,即是书法。”
书法的土壤没有消失
王子蚺书法作品之三
王子蚺书法作品之四
到了现代,当古代书写的工具毛笔被钢笔、圆珠笔、甚至键盘代替时,书法是否退出了现代生活?王子蚺认为,这不过是让书法退出了日常信息交流的实用领域而已。“书法真正的魅力在于其变化万千,表达高尚情趣的艺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的土壤没有消失,书法的功能仍旧发挥着作用。”
书法作为实现建筑与人、文学与艺术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其本身具有的艺术功能,让建筑与文学的情感信息升华为更丰富的审美境。书法需要与生活产生交流,体现出生活的情趣与智慧方能还原其本质。王子蚺告诉记者,“书法作品悬挂在居室墙壁,才会充满灵气、焕发生机,才能链接起时空、天地和心灵。”
正是怀有这样的理念,王子蚺身体力行,借深圳美术馆的平台,策划了“我的日常书写”“室静兰香”“古雅新生”等青年书法系列展览,关注书法形制在当代居住空间发生变化诸问题,也希冀通过探索书法与日常生活之关系来寻求当下书法发展的途径,引发了业界与社会的深度思考。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