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来,这座秉持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深圳理念的新城正加速崛起
读特记者 石义胜
2018-11-20 07:56

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全力打造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资料图片

红海湾畔、莲花山脚,海陆丰饶、人文深汕。

201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汕尾海丰圈定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启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试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7年沐风栉雨、披荆斩棘,一座秉持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深圳理念建设的美丽滨海特别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初试啼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出席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仪式,勉励深汕两市全力推进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制度创新和重大战略部署。”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副局长唐绍杰谈起早年的“创业”历程心潮澎湃。2011年6月至2014年11月,唐绍杰担任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分管发改、规划等工作。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率先做出突破,不但可以推动广东的经济再上一个台阶,而且可以为全国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提供广东样本。”唐绍杰说,省委省政府非常关心特别合作区的顶层设计和进展。

汪洋同志在2010年8月25日调研汕尾,提出特别合作区要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努力创建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主政广东期间,7次莅临特别合作区调研指导。省委书记李希调研时寄望特别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创新典范。

特别合作区选址海丰县毗邻惠东县的四个农业镇。海陆丰是革命老区,经济底子薄,而这四镇又是海丰县底子最薄的农业镇,完全没有工业基础,市政配套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双转移”产业园难度可想而知。

“我刚来的时候,特别合作区没有自来水厂,饮用水是从水库直接引过来的。没有医院,只有卫生所,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X光机。连镇政府都没有抽水马桶。”唐绍杰回忆说,特别合作区的干部带着使命而来,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当时深圳也很想在这片土地上全力开展“深圳总部+深汕基地”实现产业转移,但当时体制机制还不是很顺,加上薄弱的基础条件,想承接好的工业项目、留住人才非常困难。“有一家企业我陪着考察了六七次,最终人家也没有来,当然这家企业现在后悔了。”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深圳一批眼光敏锐的企业抢先布局特别合作区。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是特别合作区第一批重大项目之一,腾讯在全国布局多个数据中心,特别合作区这个最为繁忙。“当时为了解决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用电问题,市长亲自出面协调,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唐绍杰回忆说。

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

“特别合作区出让第一块土地是在深圳拍的,我们要传递的信息就是这片土地坚持用深圳标准、深圳理念来建设和管理。”唐绍杰说。

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摸索,2014年11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特别合作区定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新城。

新的定位让特别合作区的未来更为清晰。2014年,特别合作区还调整了领导班子和分工,由深圳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汕尾负责社会管理和征地工作。特别合作区步入深圳主导开发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双双步入快车道。

2015年,深圳再放大招:自当年9月1日起,深企到特别合作区投资,享受与深圳同样的产业扶持政策待遇。从深圳市转入特别合作区的企业可申请13项深圳市本级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机制的优化吸引了大量企业的目光,但创新发展远没有想像中那么顺利,很多企业想来,但真实投资意愿并不强烈,绝大多数都存在着观望的心理。

此后,随着深圳投入到特别合作区的资源越来越多,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各地企业蜂拥而至,招商引资逐渐转入招商选资、一地难求的阶段。

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首度写入“飞地经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之后,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去年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开展“飞地经济”合作。而在“飞地经济”发展相关指导意见发布前夕,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曾会见特别合作区主要领导,重点了解了当地在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

创新第“10+1”区模式建设“东深圳”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2017年9月21日,省委省政府为特别合作区派发了“大礼包”,印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赋予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主导合作区经济社会事务的使命,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确保特别合作区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尽快做大做强。

风云际会,“东深圳”乘势而上。

走进特别合作区起步区,一栋栋现代化厂房已拔地而起,“六横六纵”城市主干路网加速推进,“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雏形渐显。深汕高铁、深汕第二高速将进一步拉近特别合作区与深圳经济特区的距离,畅享一小时工作生活圈。

翻开特别合作区的“产业账本”:截至目前,已供地产业项目67个,61个来自深圳,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610亿元,预计年税收约53亿元。其中,13个竣工投产、31个主体施工。起步区已初步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集群。

“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市政府副秘书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产耀东表示,面对新使命,特别合作区正全力打造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加快建设成为粤东振兴发展区域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滨海新城。

选派赴汕干部吴达林:有幸见证深圳第“10+1”区诞生

2012年深圳市委组织部面向全市公开选派25名干部赴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龙岗区法院法官吴达林作为法务人才选派到特别合作区综合办。由于高度精减的机构设置,他除了承接法制工作外,还负责办文、办会、督办、综合材料等工作,身兼数职。

“刚来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有一些选派干部陆续提前离开了。”吴达林说,2016年年底,在特别合作区的任期即将结束,他本可以跟其他干部一样返回深圳。但2016年9月以来,在市政府副秘书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产耀东带领下,这片土地沉寂多年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正式迈入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吴达林被这种干事创业的激情深深打动,也意识到有太多的期盼尚待实现,就这样回去,实在难以割舍。

“当时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内心思想斗争很激烈,经过反复考虑,我认为有机会参与将特别合作区从一个农村建设成为一座美丽滨海新城,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最终,吴达林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在市委组织部和龙岗区法院的关心下,吴达林作为第二批选派干部,留下来再奉献3年。

特别合作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体制机制的不顺逐渐显露出来,掣肘了其快速发展。面对这些困难,产耀东提出要痛下决心,紧紧抓住体制机制调整的“牛鼻子”,下决心尽快调整到位,同时也要立足于先干,以“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为发展理念,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为发展模式,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砥砺前行,加快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让社会各界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对特别合作区充满信心,坚定支持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

在产耀东带领下,吴达林与分管部门的同志一起全力做好体制机制调整的调研与准备工作,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武汉高新区、广州琶洲等有益经验,请教市委政研室等市直部门,结合实际深入剖析现有体制机制利弊,形成近20万字决策参考建议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后在省市高度重视下,产耀东带领团队反复沟通协调和请示汇报。2017年9月21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至此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终于实现调整。

“刚来时有一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现在感觉时间总不够用,通过这次体制机制调整,特别合作区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这块飞地将以她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一种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吴达林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有幸见证深圳第“10+1”区的诞生并迎来新的大发展,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将会永远驻留在自己心间。

记者手记

协调发展的答卷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开创性地设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为深圳提供新的产业承载地、为粤东提供经济起飞的新引擎,为珠三角优化发展、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探新路,努力为全国协调发展的大局提供经验和示范。

经济发达地区与后发达地区合作开发飞地,容易出现承载大量中低端落后产能的情况。而合作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坚决落实市委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有特色的美丽滨海产业新城;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以世界一流标准进行规划,谋定而后动,确保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了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等四方面工作要求。殷殷嘱托,使命如山,深汕人正撸起袖子以实干作答。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石义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