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研究院11月15日发布的最新报告《转型中的亚洲》提出,亚洲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动重心正在转移,中高收入亚洲经济体正由制造业出口导向型,转向提高服务业产出的增长模式,而庞大的国内储蓄池将逐步使消费成为增长引擎,进而减少债务驱动型投资。
报告认为,随着面向区内的本地投入增加,亚洲出口商品结构的增值水平日益提高。不过,人力成本上涨很可能削减中国的出口份额,转而由越南及孟加拉国等具备强劲制造业的区内低收入经济体所替代。持续不断的中美贸易摩擦所造成的供应链多元化恐怕令形势雪上加霜。
中国面向服务业的经济转型也将削弱其扩大出口市场份额的能力,中国由投资拉动型增长转向消费驱动型增长将加大中国产品的内销。占国内生产总值52%的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有望进一步加大。
成熟的北亚经济体正在失去人口红利,老年抚养比率上升和城市化减速将制约中国、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未来增长。但迅速老龄化的人口带来了财务规划、自动化和身体活动、无障碍交通及居住等方面的机遇,而这些机遇大多与医疗服务和医药产品有关。
其中,中国医疗行业的机遇尤为诱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逾1亿人超过70岁,基本保险接近全覆盖,不断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将为“自费”开支提供支持,且政府已将扩大公费医疗和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列为既定目标。根据医药研究公司IQVIA的资料,中国2017年的消费量为1,230亿美元,已是世界第二大药品消费国(相当于美国市场规模的26%)。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到2020年,总体医疗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期将由2016年的5.3%升至6.5%–7.0%,并最终在2030年升至人民币16万亿元(合2.3万亿美元)。中国国家药监局近期推出一系列改革,如加入全球监管机构联合会并于其后放宽对国内临床试验的额外要求、加快选定药品的审批流程及对国内劣质药品生产商施加更大压力,这些措施将会鼓励外商投资及放宽市场准入。
数据显示,亚洲家庭的财富创造步伐位居全球之首,单单过去七年新增的中产阶级(财富介于10,000至100,000美元的阶层)就达9,300万人。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