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另一半》:相亲就只剩下“标准”了吗?

澎湃新闻
2021-05-10 20:14
摘要

市面上有不少相亲类节目,不过刻板印象中,相亲节目是中老年观众专属。

市面上有不少相亲类节目,不过刻板印象中,相亲节目是中老年观众专属。事实上,不少制作方也尝试着将相亲节目做得年轻化且更具网感,比如《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等恋爱社交推理真人秀,其实也保持着一个“相亲”的内核。这类节目实验色彩更浓一些,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很低。如何保留传统的相亲模式(两个陌生人在红娘的牵线下认识),同时把节目形式年轻化,是相亲类节目的可行方向。

金星担纲红娘的首个婚恋社交实验真人秀《你好,另一半》则做了一次尝试。它以真人秀的形式记录红娘金星为单身精英男女提供一对一的相亲服务,也呈现了各位委托人的相亲过程、家庭影响、心路变化。

《你好,另一半》海报

“精英”是节目的第一个关键词。委托人基本都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的精英男女,他们大多毕业名校、有海归身份,年薪大几十万是常态,不少人年薪>100万元。

几个委托人年收入都很高

这类节目,必须得“真”才好看。金星在一个采访中胸有成竹地为节目的“真实”打包票。她直言不讳现在很多类似节目“特别假,什么《****》,全是演戏,所以我来亲自做了”。不过,如果观众综艺节目看得足够多,也还是能够发现《你好,另一半》中的个别委托人,早前已经上过类似节目了。但总的来说,素人委托人居多,金星的直言也能戳破某些人的“作秀”。

几期下来,节目还是挺让人觉得“震惊”的。此前,我们经由《中国式相亲价目表》《在985高学历圈层相亲》等爆款文,看到了当前精英相亲市场的“务实”和“内卷”,但节目里是一群活生生的精英男女为我们“演绎”这一切,眼见为实,冲击性更强。

节目中有这么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委托人。一个是胡小姐(为了避免给素人嘉宾带来争议,本文一概以姓氏指代),本科浙传,硕士香港中文大学,职业是保险公司金融顾问,自称年薪百万。无论是她的自我介绍,还是她的择偶标准,离不开的一个字:钱。她会挣钱、爱挣钱、也爱钱,希望男方能够年薪百万,并且在事业上可以给予她一定的帮助,例如扩展一些人脉资源。

小胡对另一半的要求

金星提醒她,这样目的性太强了,更像是找合伙人。而小胡则认为,金星的观念太“保守”了,她认为女性要实现阶层跨越很难,婚姻就是必须把握的一条途径。

小胡的婚姻观

所以在与第一个相亲对象的第一次见面上,小胡很快就进入“查户口”阶段。“你家庭条件是不是挺好的?”“你家里是不是做生意的?”“你父母呢?”连珠炮式地提出,可以明显看出男方不是很想深聊这个话题,小胡还是不依不饶。果不其然,小胡见面后虽然对男方印象不错,人家把她给否了,因为“太物质了”。

小胡的提问非常直接

乔先生,出身名门世家,广告公司副总裁,雪茄、红酒等奢侈品爱好者。与小胡一样,乔先生对自己充满自信,要找的也是“合伙人”。以他的说法,他的理想婚姻是1+1>2,至少要等于2,因为他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为什么还需要有人来扣我的分?”他对女生的要求自然不低。与第一个相亲对象见面时,完全像是一场老板对员工的面试,对未来的对象也有种种“要求”,比如不能胖,必须有严格的自我管理等等,很快把女孩给“吓”走了。

乔先生像是在“面试”相亲对象

另外一个男性小王,毫不避讳自己的大男子主义。比如他的择偶标准里,希望女方是海归,他认为女生有留学背景,独立生活能力会更强;但他同时“想要一个肯为我点灯煮面的人”。金星一下子就戳破男方的自我矛盾,“你的要求有点矛盾啊,一个女孩儿有生活情趣,又有留学背景,她会安安静静在家里给你点灯煮面吗?”

与相亲对象见面时,他就开始试探女方是否能够接受大男子主义。在后采时更是直言:“有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才叫男人,我觉得男人就应该硬一些!家里的大事我爸做主,我妈妈把家里所有的小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所以,我不觉得大男子主义不好。”

小王的观点

列举这几个委托人,并不是要让大家去批判他们“奇葩”什么的,弹幕上的三观党已经足够多了。假若没有剧本成分的话,我反倒认为节目中的年轻人都很“真实”,他们敢于坦承自己的婚恋标准。

只是观众也真的为委托人们捏一把汗——当他们的相亲里只剩下标准时,请来金星帮忙,可能也很难找到对象。

标准背后,其实是一种实用主义价值观,将婚姻当做一种利益的交换和利益的同盟。是的,婚姻不仅仅是形而上的爱情,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它背后还有复杂的利益交换和社会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多是在“爱情至上”与“实用主义”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们有爱,也会考虑一些外在条件,比如外形、学历、户籍、家庭背景等。

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是婚姻中能不能有标准,能不能有实用主义;而在于,不少精致利己的年轻人的婚姻观里,就只有标准,就只有实用主义,而无视婚姻中至关重要的情感。

节目中的委托人并不避讳自己内心的“鄙视链”,清华的看不上第一学历非985的相亲对象;北京户口的优先选择北京人;薪资少于50万的在精英圈里几乎就没有竞争力……相亲对象更像是一堆标准的集合,每一个委托人就是冲着一堆标准打钩,达不到标准的连见都不用见了,直接PASS。大家都务实极了、也匆忙极了,找对象就像是到快餐店吃便餐,目的明确、单刀直入、效率至上,好像撇开标准去了解一个人是在浪费时间。

小胡因为第一学历非“名校”被拒绝

《你好,另一半》虽然让观众看到了一线城市精英的年轻有为,但也让大家看到:“爱无能”的风气似乎有蔓延之势,标准太多,爱太少;只谈标准,不谈爱。但也不能将所有责任都丢到年轻人头上去,在一线城市生活,面对的是高房价、高压力,年轻人在现实规训下也慢慢变得“务实”,面包常常优先于爱情。

可残酷的是,当你把相亲对象当做标准时,很可能对方也是以标准衡量你;你希望从对方身上有利可图,对方对你也是如此期待。相亲市场上如果只剩下交换,面包大概率不会从天而降,爱情也是一场空。这是节目给的一次警示。

金星当然是这档节目的“灵魂”,她心直口快的坦率发言不见得会被所有观众认可,但她给很多委托人的一个建议,是值得单身男女听取的:“相亲时先忘掉自己心里的一些预设和条条框框,去接触人,去感受那个人,而不是感受标准。”

(原标题:《你好,另一半》:相亲就只剩下“标准”了吗?)

编辑 董雯静审读 刘春生审核 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