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智媒云图、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主办《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发布会。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公众普遍认为目前生活幸福指数高。其中,“40后”、“00后”幸福感高,而从整体趋势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活满意度的得分也越高。而从中国城市网民性格来说,深圳网民更关注移动互联网类议题,更缜密。
“40后”“00后”幸福感高
蓝皮书指出,在22669个有效样本的作答中,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4.05,标准差为1.20。
其中,女性的幸福感得分为4.11,显著高于男性的4.00。
不同年龄群体的幸福感均值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00后”的幸福感均值为4.30,仅次于“40后”的幸福感均值4.32;幸福感较低的是“90后”“80后”和“70后”,幸福感均值分别为4.03、4.07和4.09;“60后”和“50后”的幸福感均值分别为4.20和4.27。
从整体趋势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活满意度的得分也越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和中专(包括技校和职高)以及大专这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群体的幸福感得分较低,分别为7点量表的3.95、4.05、4.01和3.98;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幸福感较高,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群体的幸福感均值得分分别为4.10、4.24和4.42。
同样,月收入1.5万元以上的受访者在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途径以及总体获得感得分上均最高。整体来看,随着月收入水平的提升,受访者的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途径以及总体获得感得分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但是在3001~5000元月收入水平处出现一个突然上升的转折点,并在此之后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见,月收入1.5万元以上的受访者在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途径以及总体获得感得分上均最高。
另外,不同地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主观幸福感最高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调查结果还显示,受访者在‘安全的生活环境’、‘社会安定有序’、‘法制’方面的获得感最强,且对未来这些方面的获得预期,以及这些方面获得感的重要性也较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说,受访者对“民主”、“公平”、“满意的收入”当前获得体验和未来获得预期较低,对“满意的收入”、“公平”、“稳定的工作”以及“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评价较低。
鉴于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三者间均存在着显著相关,蓝皮书提出,应以防范民众生活风险提高安全感、满足民众迫切需要提高获得感、不断积累获得感渐进提升幸福感的三种路径,以提升民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住房子女教育和物价是三大主要压力来源
蓝皮书指出,本次调查从经济压力、人际压力和社会环境压力切入测评公众的社会压力感。数据结果显示,住房、子女教育和物价是当前公众生活的主要压力来源。
蓝皮书指出,课题组在2017年至2018年第一季度共4次社会心态调查结果显示,87.7%公众表示,目前生活“非常幸福”或“比较幸福”,并追求内涵更丰富的美好生活。教育、住房和养老是当前影响公众美好生活感知的三大因素。而住房、子女教育和物价是当前公众生活的主要压力来源。
蓝皮书认为,物价、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是长久以来公众最关注的重点问题,各地租房价格飞涨给租客带来巨大生活压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公众的期盼,公众对民生问题的忧虑和关注直接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目前,民生领域尚存在不少短板,民生诉求也在不断变化,增进民生福祉则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旨在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的获得感。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精准扶贫得到高质量推进,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热点城市房价涨势得到明显控制,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住有所居,多项民生政策的持续推进将有助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缓解公众社会压力。
“90后”普遍持正向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90后’青年个体和现实层面社会价值观并不对等,他们自身普遍认可集体主义、人文关怀和权利平等观念,但认为现实社会欠缺人文关怀和权利平等。”蓝皮书指出,6成以上受访者偏向物质主义价值,1/3以上受访者偏向后物质主义,“90后”群体、“新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更高。
根据蓝皮书,职业地位越高、个人收入越高、教育程度越高、主观社会阶层评价越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受访者认为国家发展目标重点是物质主义目标,如发展经济和维持秩序,而建设人性化的社会、政府决策中的话语权等后物质主义的目标也逐渐受到受访者的重视。
蓝皮书认为,“90后”青年个人普遍持有正向、积极的社会价值观,重视集体主义、人文关怀和权力平等。但对于“90后”青年来说,培育其个人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其对社会现状的感知,并且在现状感知与青年理想价值观存在差异时,给予积极引导,让正向的社会价值观能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深圳网民更关注互联网更缜密
蓝皮书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公众印象深刻的十件大事,排名依次为:1、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2、反腐败持续深化;3、川航英雄机组完成生死迫降;4、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5、第十七届博鳌亚洲论坛;6、中兴事件引发的热议;7、中美贸易谈判;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9影视从业人员阴阳合同涉税问题;10、网约车安全管理。
除了共同关注的大事外,不同城市网民关注的议题也不尽相同,蓝皮书根据不同城市网民关注度的差异,把90个城市贴上“严肃型”、“低关注型”、“人文型”、“娱乐型”、“兴趣广泛型”、“互联网关注型”六个“在线城市标签”。
其中,从网民议题关注特征来说,深圳是“互联网关注型”城市,网民对移动互联网类议题关注度较高,对电影明星议题和时尚类议题等关注度低。从网民情绪特征来说,在忧虑型、冷漠型、感性型、愉悦型四大城市群中,深圳积极情绪指数、消极情绪指数、焦虑指数、愤怒指数、悲伤指数各个情绪指数较低,属于冷漠型城市。从网民认知特征来说,在简洁型和缜密型两大城市群中,深圳确定性、试探性、洞察性、因果性各类认知指标都高,属于缜密型城市。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