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走过25年 紧扣“无形的美术馆”新兴趋势

读特记者 陈智军 文/图
2018-10-30 19:57
摘要

亚洲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博览会之一——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已经走过25年。第25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于10月26日至29日举行,来自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全球135家画廊、450位艺术家汇聚台北世贸中心,4天展期进场人次达7万人。

亚洲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博览会之一——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已经走过25年。第25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于10月26日至29日举行,来自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全球135家画廊、450位艺术家汇聚台北世贸中心,4天展期进场人次达7万人。

主办单位台湾画廊协会理事长钟经新表示,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走过25年,对台湾乃至亚太的艺术产业都具有意义。不计其数的艺术家、收藏家与艺术工作者借着艺博会的平台崛起,他们也不断注入新思潮、新观点,使艺博会成为艺术精神的汇聚之地。

年度主题:无形的美术馆

艺博会参展艺术家横跨经典大师到年轻新锐。刘国松、魏光庆、周春芽、魏祯宏、杨黎明、曲磊磊、黄颐胜、傅浩轩等艺术家作品首日就多被买家斩获。台湾本土艺廊历届均占较大比重,培养了一批固定买家。阿波罗画廊此次呈现常玉、李泽藩、李石樵、郭雪湖等14 位台湾指标艺术家创作,尊彩艺术中心带来楚戈、李重重等人揉合东方美学底蕴的现代水墨。深圳画家陈求之独立个人展位,一展独特水墨风采,分外显眼。

深圳画家陈求之作品参展。

艺术品从“收藏”到“分享”概念的普及,促使新形态作品展现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从私有空间到公共空间,从都市到乡村,相较传统美术馆行之有年的结构、组织与空间的束缚,“无形的美术馆”成为当今潮流。本届艺博会以“无形的美术馆”作为年度主题,从特展至艺术讲座规划,从不同角度透视这股新兴趋势。

不止是交易平台,还是艺术教育资源

参展作品类型广纳油画、雕塑、绘画、装置、录像、摄影等,横跨不同媒材,展览跳脱了美术馆以往受到的束缚限制,呈现更具创造性的策展动能。另外还有许多错落于场内的多件大型艺术作品及公共艺术装置,从多元观点与视角惊艳观众。

展会还贴近科技元素,艺术与科技交织,带来与传统艺博会不同的体验。展会现场还举行了多场艺术论坛和讲座沙龙,体现“学术先行、市场在后”的宗旨。

艺博会除了艺术交流交易平台功能,还富含丰沛的艺术教育资源。主办方力求把艺博会办成一场艺术欣赏的视觉巡礼,全程有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协助参观导览,满足一般观众的欣赏需求。

特点:外地画廊进入台湾市场的唯一路径

知名策展人张桨观摩和参展过众多知名艺术博展会,他认为台北艺博会作为历史悠久的地区性艺博会,拥有自己的积淀和优势:过去经济起飞时积攒的藏家资源和亚洲地区较高的大众收藏意识;历史形成的对于日本艺术的欣赏趣味和对西方艺术的选择性吸纳。

台湾著名画廊阿波罗展出成立40年来经典作品。

艺评人张朝贝表示,台北艺博会几乎是非台湾地区画廊进入台湾市场的唯一路径。稍显冷清的大陆画廊、销售火爆的日本画廊、重量级巨作的缺席、琳琅满目而又接地气的作品构成了台北艺博会最显著特点。今年展位通道的拓宽、公共项目的呈现也为展会增色不少。

英国艺术家 Luke Jerram 创作的大型装置《月之博物馆》分外显眼。

买家张先生对记者表示,观展空间开阔,参观动线流畅,给人舒适的体验。虽然部分作品有类北京798过强的工艺装饰味,封闭与属地性与经济下滑或有些关联,但是这样的小而美也挺好。台湾在艺术购藏的市场仍有相当实力。

不足:从作品中看不出 “人”

记者在艺博会现场邂逅台北书院山长、文化评论家林谷芳。他对记者说,总体感觉参展艺术家在作品表现手法上面下功夫多,从作品中看不出那个“人”,艺博会不像过去能跳出来一些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表现的生命特质。林谷芳认为,这几届艺博会的作品大多转向公共空间,不适合私人空间摆放,这或许和经济景气度有关系。


著名艺评人林谷芳观展。

张桨也向记者指出台北艺博会的不足和局限。因为地缘和经济因素,它没有发展成为亚洲地区领导性的艺博会,耕耘多年反而被香港取代,其藏家梯次也面临换代和乏力的境遇。张桨同时肯定台北艺博会主办方顺势调整的努力,“他们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希望台北艺博会越办越好,在亚洲众多的艺博会竞争中以特色取胜。”

见习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记者 陈智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