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走好!金庸逝世,享年94岁

读特记者 张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梨视频、综合网络
2018-10-30 19:32
摘要

据香港媒体报道,武侠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去世,200秒看完他的传奇一生

新华社消息,据金庸身边工作人员确认,著名作家金庸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金庸与深圳

金庸与深圳有一段回忆,2005年12月16日,金庸来到深圳,在第六届读月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上畅谈“历史、小说、人生” 。

2005年12月第六届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上,金庸为深圳特区报读者题字。

采访摘录:


问:觉得自己哪一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最成功?

金庸:作为作家,人家改动我的东西我都不喜欢,《天龙八部》算改得很少的了。

问:为什么金庸先生在这么多年之后还要修改自己的作品?

金庸:我觉得有些作品中有漏洞,所以需要改一改,《天龙八部》里面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现在新版《天龙八部》改动很大,这些关系理得头绪清楚了。《鹿鼎记》本来想大改,让韦小宝的几个太太消失,后来有很多读者写信反对。所以现在没有太大的改动,只是有漏洞的补了一补。

问:大伙喜欢看帝王戏,是好事还是坏事?

金庸:我个人也喜欢看历史戏,无所谓好不好。你看帝王的故事不能用现在的观点看,现在时代不同了,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考察一个人。

问:金庸先生现在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您的导师对您的评价如何?

金庸:他评价我“你的中文水平比一般英国人高,英文就还需要学一点。”

问:金庸先生您为什么要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院长位置上辞职?

金庸:我在浙大带博士生,带着带着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就辞职到英国剑桥大学念书了。剑桥要给我一个名誉博士位,我觉得最好还是读出一个真正的博士比较好。我先读一年硕士,再拿下博士学位要三年。

问:金庸先生在剑桥大学读中国历史,为什么不选择在中国而是在英国?

金庸:英国的学者跟中国的学者做学问的方式不同,中国学者写文章有个大致方向,提纲挈领地写,而英国人做学问方式跟中国人完全不同,提一个问题一定要证据,什么人讲过什么话要有文件证据,有证据才能下判断。光文章写得好但都是空话,论文就不能获批准。

问:如何定义侠义精神?

金庸:帮助人家就是好事,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都是坏事。所以侠义精神就是牺牲自己帮助人家、拔刀相助。  

主持人:有人说,今天的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使侠义精神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您怎么看?

金庸:所以更要提倡侠义精神了,路上有垃圾要主动拾起来,帮助深圳更加清洁就很好,如果乱吐痰就违反侠义精神了。总之应该做一个好人,尽可能帮助人家,不要损害人家。

【读特新闻+】

15部武侠文学作品 60年影响代代华人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与黄霑、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1985年起,金庸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在现代的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技法与思想的革新,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六十年来,其作品在风靡了全球华人世界的同时,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包括《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在内的共15部武侠文学作品,标志着中国通俗文学的一个高峰,并在随后的数十年间,通过影视、游戏、音乐等文化载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人。

出身书香世家 八岁痴迷武侠

金庸是浙江海宁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孙。海宁查家“以文为业,书香传家”,家族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因为家学渊博,金庸从小便饱读诗书。他曾回忆道:“家中藏书很多,我幼时虽看不懂,但找书却方便;而且不单有古书,也有新书,因为我的伯父、父亲、兄长都是大学毕业生。我自小与书为伍,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基本性格,加上长辈的文化修养好,家里房产亦丰,生活不愁,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

八岁那年,金庸无意中看到生平第一部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使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此后,金庸便四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水浒传》,《三侠五义》及其续篇《小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等。此后数年,金庸看过的武侠小说有数十本之多。可说是为金庸日后走上武侠小说创作之路,埋下了一颗蓬勃的种子。

《书剑恩仇录》一炮而红 创办报章,笔耕不辍

1944年,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抗战后,于杭州《东南日报》任记者。1946年秋,24岁的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在《大公报》香港馆任职期间,金庸先后做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1952年,金庸转入《新晚报》做副刊编辑,曾用“林欢”“姚馥兰”等颇具女性色彩的笔名写影评,藉此消解当时报纸副刊浓重的男性色彩。此后,《新晚报》在副刊上试辟武侠小说连载专栏,金庸以此笔名写就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炮打响,《新晚报》一时间洛阳纸贵,销路倍增,梁羽生、金庸亦因此声名大噪。《新晚报》之外,他又开始在《商报》连载《碧血剑》,之后是《射雕英雄传》。

金庸的武侠小说震动了文坛,在离开《新晚报》之后,于1959年创立了自己的报纸《明报》。早期的《明报》以小说及趣味资料为主,配上他的武侠小说吸引读者,每日出版一张。但《明报》创刊初期亏空严重,这一情况随着《神雕侠侣》在《明报》创刊号连载开始扭转。1961年,《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1963年,《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金庸宣布封笔。

编辑 张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