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能达:在智慧融合中迈向全球专网通信创新高地

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文/图
2018-10-30 09:41
摘要

陈清州说,“我从事专网通信行业30多年,现在真的是看到一个很大的机会——在宽窄融合领域里面海能达可以尝试很多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这个机会的发展与延伸期至少有10年,”陈清州对未来充满信心,“智慧的宽窄带融合或许将为专网通信产业带来百亿商机

【品牌上榜缘起】

全球拥有超过90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与全球4000多家经销商和合作伙伴一起,为1000多万行业用户建立了3000多张专业无线通信网络。根据海能达2017年的年度报告,2017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稳步提升,占整体营收60.34%,海能达已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领先的专网通信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

25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和坚持创新,令海能达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1995年率先研制出第一款国产品牌对讲机TC160;2004年研制出全球第一台中文显示对讲机;2006年首台国产防爆对讲机TC-700问世;2008年,海能达成为我国首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数字集群标准(PDT)的核心起草单位,2010年自主研发的TC-890GM警用多模对讲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列装许可,成为唯一正式进入警用装备系列的单警装备对讲机;2016年推出全球首台IIC氢气级防爆数字对讲机。

从好莱坞大片到九寨沟地震、哥伦比亚泥石流等救援现场,从里约奥运会到俄罗斯世界杯,从厦门金砖峰会到青岛上合组织峰会,从深圳地铁到纽约公共交通网,从英国司法部到沙特阿美石油,……如今的海能达Hytera的身影遍布全球。

      位于深圳的海能达总部大厦

【品牌故事】

在智慧融合中迈向全球专网通信创新高地

条条道路通罗马,不同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也不尽相同,海能达在走向海外的深企军团中算是一个老兵,目前已在全球拥有10个研发中心,90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并成功收购了多家欧美企业,其作为“深圳品牌国际化”的案例中充满了“兴奋点”。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全球视野、因地制宜)”这句话用于海能达谋略海外的思路格外贴切。

近日,读特记者在深圳海能达总部专访了公司创始人陈清州,他对于“品牌国际化”战略的考量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化繁为简、专注创新。陈清州认为,“在宽窄融合领域里面,海能达可以尝试很多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这个机会的发展与延伸期至少有10年。 “智慧的宽窄带融合或许将为专网通信产业带来百亿商机。”

海能达取得今天成就,既沐浴改革开放之风气,也是25年来海能达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不断刻苦拼搏的结果。25年,是一段成功历程的总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专网通信即将迎来“最好的时代”,兼具行业领先的专网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海能达仍在不断赶超并致力于将来继续带领国内专网通信企业走向世界。

     海能达创始人、总裁兼CEO陈清州

从美国开启全球化之路:在最发达的市场站稳脚跟

深圳企业海能达最近在欧洲掀起了一阵热浪。其德国的全资子公司中标了荷兰全境公共安全通信网络。在这个折合人民币约为6亿元的大单中,海能达取代了原先为荷兰政府提供一期服务的摩托罗拉,未来十年将为荷兰公共安全部门提供专网通信设备及服务。

“虎口夺食”的背后,是国际市场对海能达质量和服务的认可。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北美电力、中哈油气管道、哈萨克斯坦铁路调度,还是英国司法部、甚至英女王诞辰60周年安保系统,以及F1方程式、世界杯足球赛等世界重大赛事等各类国际社会“高大上”的重要场合,海能达的标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从2001年第一次前往美国参加国际展会,陈清州深感要赢得国际市场,必须拥有了解当地市场的国际化人才,从设计到营销再到技术的考量都必须是因地制宜,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化战略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陈清州的初心从未改变,专注技术创新,舍得研发投入,“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围绕专网通信产品,就是希望在一个专业领域专注客户线和产品线,通过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保证技术永远领先和质量最优,” 陈清州如是说。

1997年,陈清州第一次来到美国,他发现,这里一罐可乐2.5美金,相当于当时的人民币20多元,“美国的可乐居然定价这么高,要是海能达能在美国市场立足,赚美金多容易啊。” 抱着这种高利润的念头,美国成为海能达扩张国际市场的第一站。

不过,懵懵懂懂开启全球化道路的海能达,却发现“国际饭”并不是那么好吃。2004年,穿着运动鞋牛仔裤、打着领带的海能达人,来到美国的展销会上。陈清州戏称自己“就像农民进城摆地摊”,土得掉渣。而从“进城”那一刻起,他才意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座金山,而是充满压力与挑战的“虎山”。“当时全球前三名的专网通信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几乎都在那里,无论展台的规模和设计,还是对产品的各种营销手法,都远远超越了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回国后,陈清州认真总结,确定了质量打天下的策略,加强质量等各方面管理,加快“走出去”步伐。海能达把第一站定在竞争最激烈的英美德。“属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陈清州的逻辑里,只有在全球最发达的市场里站稳脚跟,才是产品质量的有力背书。

为了适应美国的市场环境,海能达不得不“跟风”美国市场标准,这成为其产品质量被全球认可的第一步。

伴随着海能达在全球市场扩展,海能达的战略,也从“走出去”,晋级为“走进去”。

     海能达提供北美的第一个Tetra网络

初涉专网通信业:立志做“中国最好的对讲机”

时光穿越回上世纪90年代,数字集群技术兴起,来自欧洲的TETRA系统独霸中国大陆市场。

彼时,国产无线通信刚刚起步。

1992年,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深圳成为众多创业者的梦想之都。那一年,陈清州只身来到深圳,在华强北租下铺面,做起了进口对讲机的代理业务,边做边学边琢磨,对产品质量、对市场营销、对专网无线电通信产业,开始了新的思考,同时也萌生了一个简单而执着的想法——“要做出中国最好的对讲机”。

生意稍有起色,陈清州就在皇岗水围村租下约100平方米的厂房,生产天线、馈线等对讲机配件。凭着泉州人骨子里“爱拼才会赢”的劲头,他带着仅有5人的团队开启了初创公司的生涯:没有自动贴片机,就用人手贴片;没有专业的焊接设备,就尝试用微波炉烘烤焊接;不清楚技术原理,就和团队成员反复搞测试。1993年,他成立的“深圳市好易通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首批注册民营科技企业之一,也是海能达的前身。

“我不是从小立志就要做大事的人,一方面是赶上了发展的好机遇,另一方面,也跟我喜欢学习、爱琢磨和勤奋的个性有关。”陈清州说,深圳创办了科技园,给所有科技企业一个纯粹的、专心发展科技的环境。“那时常常有专项培训,我就常常去参加这样的专业培训。”通过虚心与同行和用户交流,听取反馈意见,陈清州及时改进和调整研发思路。他相信,只有多分析、提炼、总结,快速积累经验、提高效率,多思考产品如何能做到更有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勤出成效、勤出业绩!

两年后,中国专业无线通信民营企业的“开山之作”——C160模拟对讲机,在陈清州的带领下终于诞生,并且通过电子工业部移动通讯质量检测中心的标准检测,填补了国产对讲机这一项空白,开创了民营企业自主研发对讲机的先河。就这样,凭着这股子勤奋,陈清州带领好易通在短短三年内,把曾经与其齐头并进的国产对讲机企业甩在身后,稳稳地坐上了国产品牌对讲机的“头号交椅”,也实现了“做出中国最好的对讲机”的梦想。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使用海能达对讲机

改变专网游戏规则:迎来“智慧融合”新时代

从带领初创团队研发C160开始,陈清州就清楚地认识到,选择并专注于专网产业固然重要,但是要想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全球市场脱颖而出、做大做强,唯有持续创新,拥抱新的技术,积极响应新的客户需求。 多年来,海能达持续将年收入15%以上的资金投入研发,带领海能达开创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例如2006 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基于TETRA标准的高端数字对讲机PT-790;2008 年牵头制定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数字集群标准(PDT)等等。

2017年 5月16日,海能达在香港亚洲博览馆举行全球峰会,面对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超过300位运营商、合作伙伴、投资者和媒体,陈清州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海能达勇当全球专网产业破局者、推动专网创新发展、改变游戏规则的雄心壮志。“对比公网和手机,专网产业的创新太慢了,对讲机这么多年来的变化不大。而今天的世界复杂多变,安全挑战不再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事情,我们的客户和用户,面临着更加复杂和挑战的通信环境。

海能达发布的智慧融合专网解决方案,是专网通信从关键语音走向科学智能的重大创新型方案,在宽带系统、多模智能终端、智慧指挥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为客户带来全球领先的专网通信技术、产品和高度定制的方案。

据陈清州介绍, 由2000多位研发人员投入三年努力而打造的海能达智慧融合的智能专网全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让客户在复杂的通信环境下,拥有更多连接、更智能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更加从容地应对从日常的指挥调度,到公共安全与应急、救灾等各种极具挑战的场景,全面提升客户对情势的感知、团队协作和响应速度。这一方案,改变了专网的游戏规则,把专网通信带进了“智慧融合”的新时代。

“我们正在改变这个行业,希望通过技术的创新带来不断的变化,融合公网、互联网、拥抱智能产业,这是我们行业的新机会,也是我们行业新的未来。” 陈清州说,“我从事专网通信行业30多年,现在真的是看到一个很大的机会——在宽窄融合领域里面海能达可以尝试很多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这个机会的发展与延伸期至少有10年,”陈清州对未来充满信心,“智慧的宽窄带融合或许将为专网通信产业带来百亿商机。”

“专网这个行业很精很专,不同市场不同行业的客户所选用的专网标准也不一样;专网适用的行业和场景很多,每个场景面临的通信环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不一样,需要高度定制化。专网的市场机会很多,但又比较分散,因为用户是为数不多的专业人员,所以每个项目的金额与公网比,都不是特别大。”陈清州说,“只有整合全球的专网产业资源,集各家所长,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和发展,才能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世界各地和各行各业的用户。”

经受 “冰与火“考验的传奇:国际传播聚焦“专注与创新”

在2013年上映的美国大片《速度与激情6》中,剧中人物用的对讲机是片方主动找海能达合作;2014年热门美剧《纸牌屋》第二季中,剧中运用了海能达对讲机拍摄,作为白宫特殊安保人员及应急部队的必备装备,配合剧情不断发展,保卫白宫内外的安全。

      2013年《速度与激情6》中,剧中人物使用的海能达对讲机

       2014年热门美剧《纸牌屋》第二季中,剧中运用了海能达对讲机拍摄


在美国的社交网络上上,一位美国一位拖车司机,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奇遇”:在自家的拖车引擎盖下,他找到了遗失两个月的海能达对讲机TC-610,在引擎附近的高温下待了2个月后,这台对讲机还能正常工作。

在终年冰封,被英国BBC形容为“非地球”的北极新奥尔松,2013年,海能达的对讲机,陪伴法国26名队员在此展开18天的北极探险之旅;在哥伦比亚的一场火灾中,消防人员发现一台海能达PDT数字对讲机,在高温下,机身虽已烧焦,且天线部位外层橡胶已脱落,但对讲机仍可清晰通话。

海能达经受住了“冰与火”的考验,作为中国品牌代表频频闪耀欧美发达国家,不仅成为品牌国际传播的经典案例,更一个侧面反映出海能达在全球主流高端市场的影响力。

“我们一直在倡导塑造海能达表里如一的全球化品牌。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真诚而有效地互动,与所在市场的利益相关方建立关系,加深相互的理解,最终让海能达成为他们可以信任的伙伴。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我们的团队、海能达员工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也包括现有和潜在的客户、所在市场的社区、协会、商会、政府,当然还有媒体和意见领袖等。”

“建立全球化品牌首先要塑造全球海能达人共同拥抱的价值观,大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简单粗暴地把国内管理企业的模式硬套在国外并购回来的团队身上是要出问题的。要通过思想碰撞和交流,达成一致的目标和策略。从长远来看,团队的多元化是有利于创新和企业快速成长的。”陈清州认为,只有从“诚、勤、创、业”这个海能达价值观出发,让全球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的员工参与讨论,让海能达的价值观与时俱进。一旦达成共识,就要成为公司和员工日常工作的指南,指导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海外案例】

“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文化差异

海能达的产业资源整合之路始于2012年,在其成功收购德国老牌企业Rohde & Schwarz GmbH & Co.KG(罗德斯瓦茨)旗下的PMR业务后极大提升了海能达TETRA系统的研发能力,加深对欧洲公共安全及公用事业专网通信市场的了解。经过五年的实践积累,2017年成为海能达全方位专网技术和布局专网行业的资源整合元年。 2017年5月,公司成功收购英国上市公司赛普乐Sepura,完善海能达在TETRA领域的产业布局,实现了涵盖TETRA终端和系统的产品整合,进入了欧洲公共安全市场,大幅提升了海能达TETRA产品的技术实力和全球市场占有率。2017年7月,公司又成功收购加拿大诺赛特公司,快速切入了卫星通信领域,以期与海能达现有的专网方案相结合,能够在公共安全和应急通信领域,给公司带来全新的竞争力,为专网用户提供天地一体的更全面的整体解决方案。

海外并购是很多中国品牌实现全球化的一条必经之路,然而,除了业务融合,难的是文化融合。对此,陈清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善于运用中国“和而不同”的智慧。“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深刻,中国企业想要做好海外收购,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科技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进行全球化经营,首先要考虑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外子公司的研发实力和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做好本地化工作,根据当地市场和客户的要求,及时调整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策略,赢得客户的信任;其次,要发挥当地团队的对本地市场的了解,让本地人经营本地市场,欧洲的市场就交给欧洲人去经营和开拓;第三,一定要重视中国本土市场,这是根基所在。

       海能达位于德国巴特明德研发中心

【点评】

牛华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研究院执行院长:

深圳企业国际化案例中教科书式的典范

一个品牌的国际化,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有几个:第一,是如何确定战略和进行全球布局的问题,你的目标在哪里?国内?区域还是全球?这决定了你从一开始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竞争产品、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布局地点。第二,是如何解决各种类型的跨国跨文化问题,从跨国收购,到跨国管理,巨大的法律、商业、文化差异,让在一国国内得心应手的事情变得麻烦不断。第三,如何留住具有全球管理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让所有的人才在一个全球平台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会发生错位和压制。海能达的成功,就在于,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功。海能达立志做全球企业,所以,其竞争对手直接定位为全球的行业领袖,有了目标,在研发、产品、营销、渠道等各个环节的构造上,都按照全球最高标准,瞄准行业最高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公司铺设了遍布全球的价值链,考虑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最大化。公司整个运营团队,有足够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弥平法律、商业和文化中的差异和挑战。运营团队年轻、高效、国际范、忠诚度高,充分证明了海能达的价值观、事业平台以及老板的胸怀,都达到了一家国际企业的水平,所以,才有能够从一家小小的深圳工厂,成为全球行业领导企业。这是深圳城市精神在国际化领域最为生动的体现!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