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茅洲河干流旧貌换新颜: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深圳样本

读特记者 方胜
2018-10-27 08:20
摘要

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茅洲河干流已经旧貌换新颜。

金秋十月,沿着深圳市茅洲河燕罗湿地段步行,远远就能看到河边有许多候鸟在觅食,近处水里偶有鱼群游荡,一幅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而就在两年前,茅洲河还是广东省珠江口东岸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沿河居民对它的形容几乎都是“水不像水,又黑又粘,臭气熏天,垃圾遍布”。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茅洲河干流已经旧貌换新颜,这是深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响治水提质攻坚战的典型成果,也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生动样本。

图为建设中的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施工人员利用截流井将污水进行截流,并输送至沙井二期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上下齐心,全面打响城市治水攻坚战

受生态空间有限、水环境容量小等先天因素,以及城市高速发展、相关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现实因素影响,深圳310条河流中黑臭现象较为普遍。

为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深圳发展的水污染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水环境治理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于2015年底、2016年初全面打响治水提质攻坚战,深入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

对于这场战役,深圳坚持高位推动,严格推行河长制,全市310条河流全面落实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担任市总河长、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市级河长,市长陈如桂担任副总河长、深圳河(深圳湾)市级河长。全市754名市、区、街道领导干部担任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宝安区每一名河长都是“施工队长”;南山区建立“社区河长+居民河长+河道警长”的三级护河机制;社会各界环保行业专家、学者等担任“深圳民间河长”。各级河长“拿实招、突实效”,治水工作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深圳市紧紧瞄准今年基本消除、明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市区上下协同,社会广泛参与,昼夜奋战、攻坚克难,全市所有建设项目为治水工程让路,用“硬措施、硬手段、硬作风、硬干部”掀起了“大攻坚、大整治”的高潮。

系统发力,“治水与治城”相融合

“深圳市立足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命题,确立了‘治水与治城’融合的战略思维,围绕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位一体’建设,倾力破解水污染治理难题。”深圳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龚利民介绍说。

为了实现“治水与治城”融合的目标,深圳坚持治水和河道景观、沿岸风貌塑造相结合,正本清源与片区更新开发、园区升级改造相结合,住宅小区、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相统筹,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一体实施,使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在顶层设计方面,深圳多方引智借力,邀请50多家国内一流水务环保机构组成深圳市治水提质技术联盟,聘请清华大学、中国电建、中国水科院等12家国内一流水务咨询、设计、科研单位,编制完成茅洲河等九大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方案,出台五大干流考核断面水体达标工作方案,确定“治水十策”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方面,深圳按流域实施大兵团治水,以流域为单元捆绑打包实施EPC模式,采用“地方+大企业”模式,推动黑臭水体治理步入攻坚提速、大干快上的“快车道”。今年,深圳持续投资336亿元,目前全市治水工地有6万多名参建人员、1.3万台设备,工程推进速度创下全国纪录。

群策群力,实现河道共建共治共享

大沙河畔,微风习习。整治后的大沙河,建成全市最大的滨水慢行系统,被市民评价为全市最美的景观河。

治水路漫漫。深圳坚持治水攻坚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形成“党政齐抓、上下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共建共治共享全民治水新格局。

深圳创新治水责任管理模式,通过治水实践锤炼干部队伍。瞄准年度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建立“1+2+2”考核督查工作模式,即市委组织部全程跟踪干部表现;市委、市政府“两个督查室”和市人居环境委、市水务局“两个牵头单位”分别组成专门督查小组,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各项检查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围绕黑臭水体整治等重大决策部署,在工作一线中识别、考察干部,锻造出一支业务精专、作风过硬的治水队伍。

深圳更坚持“开门治水”理念,打造全民治水工作新格局。全力提升辖区民众参与护水、治水的自觉意识,推动居民由不理解向主动支持治水转变,邀请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监督,共同助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严把工程质量关,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良心工程”,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合力治水、护水的长效机制。

在全市上下的努力下,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现场督查,深圳45个黑臭水体已消除黑臭或基本消除黑臭42个;今年1-9月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改善程度位列全省第二,茅洲河(光明段)、福田河、后海河等河流水质达到Ⅳ类、Ⅴ类地表水标准。深圳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得到持续提升,也朝着《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提出的“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目标,继续稳步向前。

特评|打好新一轮 城市治水攻坚战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水环境治理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全面打响治水提质攻坚战,深入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污染严重的茅洲河,曾经“臭气熏天,垃圾遍布”,如今却“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大沙河更是换了一个模样,河畅、水清、岸绿,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不久前,深圳创森成功,更是深圳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告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表明,只要下定决心,上下同心,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黑臭水体。

当然,城市治水,不是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久久为功。它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和信念,考验着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勇于直面复杂环境问题的勇气,更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与智慧。只有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环境问题,用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环境生态,才能让当地群众守得住儿时记忆、留得住历史乡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好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城市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很多人才之所以来到深圳、扎根深圳,就是因为爱上了深圳蔚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郁郁葱葱的城市森林和四季如春的花团锦簇。

当前,深圳黑臭水体治理趋势向好。但是,由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由消除黑臭体到水质提升,巩固治理成果,防止污染反复,实现“治水与治城”,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距离,还有不少硬仗要打。深圳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治水与治城相融合,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的特区精神,用敢于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和历史担当,投入新一轮城市治水攻坚战,为破解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难题提供又一个精彩样本。

编辑 张会

(作者:读特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