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好时节!这样的水稻收割场景勾起你的满满回忆了吗?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董庆茹 罗志高 文/图
2018-10-22 18:43
摘要

10月22日,东莞市厚街镇凤山公园二期种植区的水稻也迎来了大丰收,公园里的绿化人员弯下身子,手拿镰刀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把把收割的稻谷在打禾机里“吐出”一堆堆散发着清香的谷粒。时隔多年,水稻收割场景再现,一下子吸引了许多来此运动的市民驻足围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是秋收时节。

10月22日,东莞市厚街镇凤山公园二期种植区的水稻也迎来了大丰收,公园里的绿化人员弯下身子,手拿镰刀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把把收割的稻谷在打禾机里“吐出”一堆堆散发着清香的谷粒。时隔多年,水稻收割场景再现,一下子吸引了许多来此运动的市民驻足围观。

秋稻引进公园种植首获丰收            

漫步在凤山公园,二期种植区的稻田特别吸引人,远远望去,一片金灿灿饱满的谷穗压弯了禾杆,微风一吹,犹如金色的波浪在空中摇曳。由于今年气候适宜,加上管理人员的悉心管理,首次引进园区培植的秋稻长势喜人。

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7月初,厚街镇新塘社区决定在凤山公园二期专门开辟种植区培植半亩水稻,“由于公园里的土壤杂质较多不太适合种植水稻,在种植之前我们必须先改善土壤条件,不仅要清理干净土壤里的石头渣土,还要引进水渠进行浸泡土壤半个月,等土壤松弛了再进行翻土施肥。”水稻管理人员陈日柱告诉记者。

从最初播种培植水稻秧苗,再到移植至水田,园区的工作人员差不多历时110天的辛苦劳作,才迎来秋稻“籼稻”品种的首次收割且喜获丰收。

收割场景勾起老人回忆满满          

园区工作人员左手握住稻子,右手握着镰刀,从一个角度平割,留下一定长度的稻桩。割下来的水稻,顺着一个方向整齐摆放。时隔多年,看着长势良好的水稻收割场景再现,引起了不少来园区运动的市民驻足围观,以往种植水稻的种种回忆涌上心头,很是感慨。

据围观市民介绍,1983年东莞开始推行“以粮为纲”引淡驱咸政策,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而东莞大多数种植的品种为“籼稻”,这种稻谷株型松散适中,穗长谷粒饱满成穗率高。可如今,随着城市发展,在城市里很少再能看见水稻的踪影,现在的年轻人更是没有机会接触水稻种植。

今年55岁的陈德欢是厚街镇新塘社区人,15岁初中毕业后就去生产队帮忙收割水稻。他说,那时他一天到晚都赤着脚在田里干农活,割一旦100斤的稻谷才能赚六七个工分,相当于几毛钱,当时十几岁的他年轻力壮自己一天能割一亩的水稻。“现在让我再去割水稻已经不行了,人老了,腰也不行了。”陈德欢笑着说道。

收割完的水稻一捆捆的绑好扔在田头,一旁的工作人员正拿着一捆水稻在打禾机上脱谷,一把把收割的稻谷在打禾机里“吐出”一堆堆散发着清香的谷粒。这种打禾脱粒机还是传统的脚踩木箱式的,脚踩转动齿轮带动滚轴脱粒。记者现场看到,虽然不是电动脱粒机,但脚踩式的效率也高于最老式的人工摔打脱粒的拌桶。

“这次收割水稻其实和上次收割莞草一样,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将传统的农耕文化进行传承,让一些年轻人了解更多我们传统的东西。”新塘社区工作人员刘沛贤说。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董庆茹 罗志高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