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街道探索近邻党建治理模式 楼村社区有群“能话事”的老党员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陈力源 文/图
2021-05-07 21:24
摘要

此次签约,新湖街道楼村股份合作公司与一开工业园、迈地工业园、世峰工业园、仁和工业园正式签订项目补偿安置协议,签约地块面积达4.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85万平方米。

在光明区新湖街道楼村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老人,他们退休多年,平均年龄超过70岁,平均党龄超过30年。本应到了享清福的年纪,他们却选择在楼村发展的关键时期带头站出来,发挥老党员的威望和余热,进千家门、话千家事、解千家忧,“话”土整,“话”民生,“话”服务,他们被楼村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五老”。

心念光明科学城,陈老带头迁祖坟

2018年,新湖街道启动科学城片区土地整备工作。楼村社区发出号召,年届70高龄的陈植林,毅然投入紧张的科学城土地整备工作中。在光明科学城片区整备范围内,有不少当地原居民的祖坟需要迁移。作为五老之一的陈植林家族所在的楼村陈氏祖坟也在此次坟墓迁移的范围内。

迁祖坟,做通一个人的工作已经不容易,做通一个家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十月秋季,此时的深圳依旧烈日炎炎,十余座祖坟就位于五龙出阵峰顶,想要上山测绘,只能将车开到山底,然后由熟悉情况的当地居民带路徒步攀爬,往返一次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据工作人员介绍,当陈植林老人得知自家祖坟需要迁移,不顾年事已高,带头穿行在深山密林,为测绘组探路寻坟。在骄阳的炙烤下,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额前滑落,黝黑发亮的皮肤和矫健的身形不禁让人时常忘记陈老已年过七旬。

2018年陈植林上山迁坟

陈植林不仅带头响应迁坟号召,还发挥自身在基层的经验和老党员的威望优势,耐心地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将政策向村民一一解释清楚,通过锲而不舍地交流,需要迁坟的居民们终于感受到了陈老的真诚,光明科学城坟墓迁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老党员首签做示范,拳拳爱心为故乡

2020年12月21日下午,随着“五老”之一的陈清林在项目补偿安置协议上庄重地签下自己的姓名,光明中心区楼村社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迎来开门红。

陈清林(第一排右二)带头首签。

此次签约,新湖街道楼村股份合作公司与一开工业园、迈地工业园、世峰工业园、仁和工业园正式签订项目补偿安置协议,签约地块面积达4.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85万平方米。

陈清林是此次光明中心区楼村社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签约一开工业园的业主。当他知道自己工业园所在片区要进行土地整备利益统筹的时候,他和另外两名业主当即达成一致意见,积极带头响应同意拆迁,并在签约当天第一个带头首签。

“这几年我是看着楼村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光明的规划发展前途无限,政府给了我们社区这么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当然要支持。”陈清林说,没有这些土地整备,家乡怎么会有更好的发展,自己已经入党几十年了,党和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理应冲在最前方。

探索近邻党建,打造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模式

新湖街道成立以来,一直探索作为光明科学城核心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楼村社区是深圳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在楼村社区探索近邻党建,紧紧围绕“让群众生活更方便一些,表达诉求更畅通一些,幸福感获得感更强烈一些”,打造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模式,是新湖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全新实践。

据了解,“陈老调解室”以楼村老支书陈清林为牵头人,最初由陈植林、陈锦齐、陈淦林、陈树森等4名老党员和退休干部组成。2019年5月21日,位于新湖街道楼村社区的“陈老调解室”挂牌成立,成为新湖街道探索近邻党建的重要平台。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调处矛盾纠纷200余宗,为社区两委建言献策40余条。

“陈老调解室”以五位声名威望卓著的楼村当地老党员为核心,在社区设立了总调解室,实行“1+4”对口调解机制,陈植林、陈锦齐、陈淦林、陈树森4位老党员分别对应联系楼村社区东、南、西、北片4个居民小组,以“话事人”的身份参与社区各类调解工作。楼村社区党委还邀请陈老调解室成员列席社区“两委”会议,为企业劳工劳资纠纷解决、社区城市更新、志愿服务、民生实事、创文工作事项建言献策,成为楼村社区“两委”领导下的基层治理重要力量。

新湖街道主要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邻党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提出来的,在新湖街道的基层治理工作中进行了深度探索和生动实践。五位陈老都是阅历、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党员,他们带领的调解室形成了一座桥梁,紧密连接着楼村群众和党委政府,是新湖街道立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全新实践。”

随着陈老调解室作用的不断发挥,楼村女性老党员赖运兰也主动加入进来,成为社区妇女调解工作的骨干力量。越来越多的年轻社区党员干部,主动走进陈老调解室,在基层工作中向五老讨教、求五老“支招”。

楼村老支书陈清林告诉记者,他在楼村生活奋斗一生,见证了公常路、龙大高速、地铁6号线等重大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经历了“创一代”的艰辛,见证了楼村一天比一天好,在社区继续发挥余热,成为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事。

编辑  彭健雄 审核 谭凤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陈力源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