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狂虐单身汪的节日过去之后,又一个专属左撇子的盛大“国际节日”接踵而来。1976年的8月13日就成为第一个国际左撇子日。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孩子属于左撇子,吃饭的时候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就会打起架来,让家人们想起来忍俊不禁。忍俊不禁之后,或者说在家长竭力纠正孩子之余,我们到底该不该为孩子的左撇子行为“特烦恼”呢?
在前天结束的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选手丁宁摘获中国代表团第十金。丁宁就是乒坛有名的“左撇子”之一,而昨日取得开门红的羽坛天王林丹也是左撇子。除去符合实时的奥运名将外,中外有很多出名的左撇子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18岁左撇学生考驾照 两年未果
深圳网友小豪自称“浅度”左撇子。“从小时候起,我吃饭、写字、打球,都是觉得使用起左手来更加方便。”小豪说,每次下厨房,只要左手一拿起刀,周围的人都觉得胆战心惊,连忙说“放下,我来”。
与其他“左撇子”一样,小豪也有“被矫正”的经历。“上小学的时候, 我写字是用左手的。”小豪说,那时会觉得自己是个异类,那种感觉不是特别好,所以他慢慢开始练习用右手写字。“除了右手写字之外,我吃饭也是右手拿筷,也是被妈妈从小纠正的结果”。
“不过即便如此,我吃饭拿汤匙还是会用左手。”小豪说,有的习惯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想改也改不了。“每次见到左撇子,都会特别亲切,心里偷着乐一下,哈哈,原来你是同类。”小豪自得其乐得说。
“内地的轿车,档位设计都是在右手边的,开起来很不习惯。” 美姨说,这种感觉跟你坐在驾驶室右侧位,用左手换挡的感觉一样。“开车好几年了,每次换挡前还要下意识地准备一下。” 美姨说。同是左撇子的80后小萌,报考驾校两年多了,却一直没拿到驾照。“笔试一下子就通过了,可是其他实训项目练习起来就特别费劲,一直没有一个项目通过,可能是我在这方面比较差吧。”小萌说。
跟浅度左撇子不同,家住大沥的阿涛不仅是一名“左利手”,还是一名“左利脚”。“我吃饭也是左手拿筷的,有时候会阻碍到别人。”阿涛说,踢球也是左脚为“主力”。
孩子未必很聪明 还能靠“勤能补拙”
“左撇子”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较为常见,但是,双胞胎或者是龙凤胎这样的“同卵”孩子都是“左撇子”,那么更为少见。
今年19岁的胡颖沛,是顺德均安人,如今在容桂生活。阿沛说,自己从小就是一名“左撇子”,而且其龙凤胎哥哥,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左撇子”。
“我和哥哥很小就知道自己是左撇子了,这样的信息来自于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教育,”阿沛说,在小时候的记忆里,无论是吃饭,还是书写,自家兄妹两人都用左手来完成这些行为。“后来,父母看到了后,就都让我们俩强行要纠正过来,一定要用右手。”阿沛说,当时,自己就感觉到和别人的不一样。
阿沛讲述,经过一段时间,哥哥就屈服于父母,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不得已改了过来使用右手。而自己则没有“屈服”,阿沛开心地说,自己“斗智斗勇”保留了使用左手的机会。“爸爸妈妈在的时候,我就用右手,他们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就用左手。”阿沛说,现在自己依旧是“左撇子”。
与其他左撇子一样,阿涛也有在吃饭时被家长强行纠正用右手或者写字时被老师“善意”提醒的经历。
心理专家: 孩子左撇子偶发认知障碍
顺德伍仲珮医院心理卫生门诊郑主任说,“左撇子”的认知障碍,在青少年群体中偶发的可能性较高。
郑主任说,由于“左撇子”不常见,周围人的眼光会加强这部分群体的自我认知障碍,让这些“左撇子”们认为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群体。
郑主任说,正确的引导是告知他们是正常独立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我认识感,避免引发心理问题。”
其实,左撇孩子也有很多优势
“左利手”有一定优势,如在面对面的体育竞技中,“左撇子”人的运动反应速度比“右撇子”人更快,但他们的身体协调和平衡能力稍差,平时容易摔跤。
总之,“左撇子”和“右撇子”都有各自的潜能和美好未来。我们可以多活动自己少用的那只手,对开发大脑潜能也有裨益。
需要提醒广大父母的是,孩子是否为“左撇子”,在孩子两岁左右就能看到倾向,到三四岁时就会基本定型。此时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强迫孩子“改手”,会让孩子处于挫折与无助感中,容易造成说话结巴、神经紧张、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后果。
来源 信德文化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