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纪录片讲述东莞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的故事

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18-10-19 10:40
摘要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在立意上,我们把高埗大桥当作是东莞改革开放故事的切入点,围绕“高埗大桥”讲述40年来东莞改革开放的时代变化和人物故事,体现东莞人民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东莞市高埗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出品的纪录片《高桥架南北》拍摄制作已正式启动,开机仪式于10月19日在全国第一座征收过桥费的地方公路桥梁——东莞市高埗大桥旧址举行。

本片将以高埗大桥为切入点,讲述高埗镇以及东莞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让亲历者重温大桥建设前后所经历的点滴回忆,用影像艺术展现东莞城市发展中的沧桑巨变。

记录“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点滴故事

据介绍,纪录片《高桥架南北》时长30分钟,分上、下两集,是一项东莞向“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文艺献礼工程,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届时除了在东莞电视台播出外,还将在广东省以及中央电视台有关频道播出。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高埗镇距离当时的东莞县城仅七公里,但由于东江支流的阻隔,交通不便。为了方便群众,高埗镇集思广益,解放思想,采用地方自筹资金和群众集资建桥,通过征收过桥费偿还农民的集资款的方式,克服了资金难题,建成高埗大桥。大桥于1981年动工兴建,1984年建成通车,是一座长169.36米、宽12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84年5月7日《人民日报》曾对高埗大桥实施“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历史性创造进行过报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物。

40年来,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锻造着熠熠生辉的改革创新精神。东莞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作为东莞现存的改革开放重要见证物,高埗大桥以“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模式在全国开创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书写了东莞乃至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高埗大桥,成为“敢为人先”的寓意符号

高埗镇宣传文体局局长、镇文联常务副主席黎锡和在开机仪式上致辞表示,“高埗大桥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反映了改革精神的本质特征;高埗大桥的精神,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展示了改革精神的实践品格;高埗大桥的精神,就是尊重群众,自主创造,体现了改革精神的价值根基。高埗大桥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动改革的强大力量。”

纪录片拍摄导演莫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高埗大桥是改革开放时代的见证者,纪录片是以文艺的方式承载时代记忆的投影。“纪录片《高桥架南北》在立意上,我们把高埗大桥当作是东莞改革开放故事的切入点,围绕“高埗大桥”讲述40年来东莞改革开放的时代变化和人物故事,体现东莞人民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桥也是一条故事线索,纪录片内容以桥为主线,又不局限于桥,还将通过各个与桥有关的人物,如建桥之初的公社干部、村民、企业投资者、工厂工人、知识分子、现任市镇各级领导,从而表现东莞的百姓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时代走向。”

据悉,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追求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表现方式的艺术性完美结合。时代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在纪录片中,将以画面、解说、人物故事讲述等方式展开真实而艺术的表达。主创者表示,纪录片还将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定位“以全国高度关注东莞精神、以东莞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以平民视角表达时代风向”。

主创人员表示,关于本片的主题阐释,还可以理解为,高埗大桥是改革创新的一种象征物,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喻体。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座长桥,跨越了历史时空,连接着时代的埗头,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踏着长桥不断向前迈进。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