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岛以“旅游+文化”的模式打造出别具特色的生态文化。
“太阳岛一年四季美如画,看不尽的美景、听不厌的鸟鸣、闻不够的花香,我这辈子是离不开这里了!”在太阳岛风景区已经工作32年的宋运军说。
初秋时节的太阳岛外滩湿地河流纵横,绿荫幽草,碧水白沙,繁花似锦,蝶飞蛙噪,仿若坐落于城市中心的“世外桃源”。太阳岛湿地在多年的开发与保护中已经成为集消夏避暑、风景游览、生态休闲、湿地观光、文化欣赏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名片。
湿地开发 保护优先
“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湿地内禁止机动车驶入,游人统一坐观光车游览太阳岛湿地。”景区管理人员马惟彧介绍道,太阳岛湿地保持着良好的原生生态,拥有森林、灌丛、塔头、草甸、沼泽等多种植被类型,拥有鸟类、兽类、爬行类、鱼类等多种动物类型。外滩湿地只有一条砂石路,看起来有点“土”,但这恰恰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砂石路更加透水透气,不会把两侧的生态系统隔开,太阳岛用这种最天然最原始生态的方式来保护这片宝地。
采访途中,记者看到一些倒伏、枯死的灌木柳,有的倒在路边,有的倒在湖中,还有些枯死的草、荷叶等,与湿地的生机勃勃并不协调。为什么不把这些枯死的植物铲除掉呢?马惟彧解释说,倒伏、枯死的灌木柳是由于2013年8月太阳岛经历了一次大洪水,这片灌木柳在水中浸泡,无氧呼吸,造成死亡,岛上其他的树木、花草的枯死、败落是它们的自然生长规律,为了维持整个湿地的生态平衡,我们会保持原始生态的样貌,不对它们进行人工铲除。
湿地是地球的“肾脏”,与森林和海洋共同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吸水的海绵、水源的净压器、空气的滤清器。太阳岛风景区湿地是哈尔滨市区的“绿肺”,2006年被联合国友好理事会组织授予“生态示范岛屿”的称号,成为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岛屿。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做湿地的“好朋友”
记者走进太阳岛鸟类栖息区,仿佛进入珍稀禽类博物馆。身上的羽毛像蓑衣一样的“蓑羽鹤”,象征着圣洁、清雅、长寿,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丹顶鹤,还有灰鹤、白枕鹤在水中嬉戏,游客纷纷驻足静静欣赏、拍照。
太阳岛上的小岛、湿地、林地与花卉、植物群落和丰富的动物种类,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旅游+文化”的模式打造出别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太阳岛湿地经过多年保护后,启动了“游百年丽岛、赏湿地风光”湿地观光项目,举办“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来欣赏“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
“太阳岛湿地是哈尔滨的一块宝地,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有责任向游客宣传好湿地知识,将太阳岛持续、更好地保护起来。”马惟彧自豪地表示。
编辑 桂桐